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中医讲的自汗是什么症状呢?首先,要明确以下问题。
①自汗的概念是什么?
②了解自汗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并判断自汗的症状是什么?

中医学认为,平和健康的体质表现为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在运动,劳累,精神紧张,环境温度过高等情况下,会有正常的生理性汗出,这符合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表现,不属于疾病范畴。如果在清醒状态下,且不存在上述诱因而出现汗出,稍微活动则出汗的症状更明显,甚至汗出如雨,这就是“自汗”症状表现了。由于汗液属人体的津液,是阳气气化后形成的液体,经毛孔(腠理)排出,可发挥调节皮肤温度,滋润皮肤的作用。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注意,自汗是症状,症状是中医辨证的线索,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主诉,根据自汗的症状,结合中医的理论,来判断脏腑失调的病情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证”,例如气虚证就是人体表现为气虚的病情阶段,气虚引起的自汗,往往伴随着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舌淡脉弱的气虚表现,气虚加重后,可发展为阳虚,阳虚也可引起自汗,伴随的是阳虚的其他症状。所谓引起自汗的病证不同,其表现的伴随症状也不一样。在疾病的分类中,自汗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中。例如甲亢,围绝经期综合征,神经症导致汗腺分泌异常,可引起自汗症状。
朱大夫结合中医药学专业知识,为您准确的解答自汗的常见病因和病证症状。
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景岳全书》

★说清楚汗液的中医学理论,就可以判断出自汗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汗液的形成是人体血脉内的津液被阳气(卫气)蒸腾气化经毛孔排出体外,起到滋养皮肤,调节皮肤温度的作用。津液是有形的,属于阴的部分。卫气是无形的,属于阳的部分,阴津与阳气共同作用下,人体正常的气化代谢就会有汗出的表现,这属于生理性汗出,例如运动后汗出是阳气运行于体表气化而成。体表的阳气称为卫气,意思是保卫人体的气,具有保卫人体免受风寒邪气的侵犯,调理汗液分泌和毛孔开合的作用。这个卫气虽然行于人体体表,其来源是脏腑中的肾气。肾气是人体气化的根本,汗出的过程也属于气化的表现。《内经》说“膀胱者,州督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与肾相表里,生理上互相配合,肾气蒸腾膀胱腑的津液,形成气化状态,气体上升于脾胃,经脾的散气的作用继续上升于肺,肺在上焦,肺气宣发犹如喷壶,将气布散于全身,形成温养保护人体的卫气,《内经》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泽毛”就是肺气布散卫气的过程。阳加于阴谓之汗——《黄帝内经》
卫气出于下焦(肾与膀胱)——《黄帝内经》


②肾阳不足证:多见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劳疫过度,下焦阳气无力蒸腾津液,卫气来源不足,不能固表,表现为自汗出,活动后加重,有的患者呈潮热自汗,一阵一阵的烘热而汗出。有的患者仅仅吃点东西即全身汗出难以控制,伴有尿频,腰酸耳鸣,周身怕冷,乏力便溏,舌淡脉弱。③营卫不和证:多见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畅,思虑过度导致脾胃失调,不能滋养卫气,无力生成营气,导致血脉内的营气亏损,血脉外的卫气无力调节毛孔,出现自汗出,特别容易感冒,感冒后多无明显高热,多数患者仅有鼻流清涕,喷嚏较多的表现,怕风头痛,舌淡脉缓。长脉,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李时珍《频湖脉学》
④肺气不足证:多见于饮食生冷或者久在寒冷的环境损伤的肌表的卫气,肺主皮毛,肺气受寒,寒伤阳气,肺气受损。表现为自汗出,活动后加重,伴有胸闷气短,面色晃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的症状。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合也,营卫和则愈——《伤寒杂病论》

★专业总结和建议
自汗是白天未在运动,情绪波动的等情况下而引起的汗出症状。朱大夫将引起自汗的常见原因总结为阳气太盛和阳气不足两方面。阳气太盛多见于肺胃热盛,热邪蒸腾津液而引起自汗出症状;阳气不足要分析在脾,在肾,在肺,脏腑的病证不同,症状表现也不一致。具体要根据自汗的伴随症状,舌脉表现辨别其病证本质,属肾阳不足的情况,除了固表止汗还要考虑病本,采取温补肾阳以调本。属营卫不和的情况,要调和营卫。

此外,中医辨证,不要忘了西医辨病,自汗可能发生于多种疾病当中,例如甲亢,围绝经期综合征,肺结核,风湿热,某些内分泌肿瘤等。必要时要经专业医生给予诊断,如排除相关疾病,可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自汗虽然是小问题,但反复汗出非常折磨人。而且长期自汗易消耗阳气,形成恶性循环。朱大夫提醒,除了正规的治疗外,也要注意饮食不要过去辛辣,睡眠充足,适当运动,相信,自汗的问题可以很快解决。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文字内容为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