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招商网:张淑萍说:“我们经过前期市场调研,觉得将地道的台湾美食带到大陆,让大陆的人们吃到原汁原味的台湾小吃,不仅满足了大陆人们餐饮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很有发展前景。”一位在“宝岛夜市”就餐的顾客告诉我们:“台湾小吃之所以能吸引人,就是因为‘台湾味儿’,像蛤仔煎、卤肉饭,这些本来都是很平常的食材,但它们却很有台湾自己的味道,价格又实在。”张淑萍认为,“台湾味”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延伸,让大陆的人们大快朵颐的同时,对促进饮食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台湾与大陆的民间交流越来越活跃,相对于实体企业而言,小吃因为门槛低,受众广,更接近普通老百姓,毫无疑问将成为两岸民间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想抓商机要有“两岸观”虽然台湾小吃**特色,但毕竟对于很多大陆民众来说,它是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其中是否也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呢?在饮食习惯上,两岸人民必然有所差别,在口味上必然要具备“两岸观”,即一面推广正宗的“台湾味”,一面做出符合大陆人民口味的美食,这已经成了许多台湾小吃业者在大陆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口味本土化方面,肯德基的做法一度成了典范。因为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的缘故,肯德基在餐点中增添了粥、鸡肉饭、豆浆等来迎合中国人的需求。对于台湾小吃而言,它虽然不像西餐那样与中国菜有着天壤之别,但面对中国大陆如此广阔的市场,有的地方喜欢辣,有的地方喜欢甜,有的地方喜欢清单,有的地方则喜欢“重口味”,台湾小吃或许也要入乡随俗,因地制宜。业者还表示,台湾美食融合了台湾本省和外省人的口味,咸甜酸辣什么样的都有,在大陆拓展市场时必须要了解当地人的口味和习惯,选择那些更能满足当地人喜好的味道,在必要时要对一些小吃的味道进行调整。对此,从台南来北京“宝岛夜市”做小吃生意的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经过调查发现,内地的口味较重,所以基本上他们还是保持台湾那种香,就只多加了一点儿盐。”除了口味方面要注意之外,在食材选择上也要衡量是否都需要从台湾引进。陈先生指出:“特定的一些食材一定是从台湾进口,其他的像肉类品之类的就选用内地的。其原因为二:**,这里的肉类品价格相对台湾便宜;**,肉制品相关食品进口会涉及法律的问题,不太方便。”市场广阔不只在一线城市过去很多年来,已经有不少台湾的餐饮老板在大陆闯出了一片天。像是“王品台塑牛排”、“仙踪林”、“呷哺呷哺”等等,它们都在大陆成功地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然而,对于很多台湾小吃业者而言,作为一个普通的餐饮业者,他们手中*平实但又*具台湾特色的“小吃”,似乎还有不少成长空间。在近几年,随着近年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台湾小吃业者看好大陆市场,纷纷组成小吃团进军内地的热闹城市举办活动。很多台湾小吃业者参加在大陆各地举办的“台湾美食文化节”活动,为的不仅仅是宣传台湾美食,更多的是来大陆探寻创业商机。比如,今年五一期间,在厦门海峡两岸美食文化节上,包括蛤仔煎等36种台湾小吃在内的百余种特色小吃,吸引了20余万人次慕名“尝鲜”。有业者表示,到大陆卖10天小吃,就能赚上10万元新台币(约两万人民币)。他们称自己是“小吃台商”。“一碗卖8元人民币,据保守估计一天至少卖上800碗,扣掉成本,一天净赚超过1万元新台币。在大陆卖10天,抵过在台湾卖上好几个月。”过去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台湾小吃业者凭借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厦门等地举办的小吃活动,荷包赚得满满。台湾小吃**机构逢甲台湾小吃培训中心表示,内地民众消费力日增,市场庞大,内地只有少数一线城市拥有正宗的台湾风味小吃,而台湾小吃团几乎也在一线大城市组团活动,大部分二三级城市还是处于市场的真空地带,市场空间巨大,尚待开发。预计在今后3年内,台湾小吃文化将在全国大范围蔓延,台湾小吃也将会成为许多中小创业者的致富平台。了解到,众多台湾小吃业者认为,大陆民众消费力日增,市场庞大,到对岸卖小吃,时下正是商机。许多到大陆寻找发展机会的台湾业者都看好台湾美食在大陆的发展前景,他们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陆经营小吃生意。更有业者表示,已经有台湾人把小吃店开到了大陆的某些二三线城市,而且生意比一线城市还要好。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