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近一个关于【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的热门话题。 关于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的热门话题有很多种类,下面是我们从众多的用户中挑选出来的一些观点。
观点1:
见证历史时刻!清代同治时期一搜木质帆船“长江口二号”,于11月21日0时40分,经过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时隔150多年,长江口二号古船重见天日。“它犹如一枚‘时空胶囊’,满载原汁原味的清代市井生活片段”。 (策划:张缤心)
观点2:
【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今天凌晨,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率先破水而出,清晰可见,这是这艘清代同治年间的古船时隔150多年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观点3:
【 】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近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 时隔150多年,古船终于重见天日!
“长江口二号古船”掀开面纱,打捞工作进行的如何?
“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在有条不紊地打捞中,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所有既定目的,并以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为基础建设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成后,既有助于人们揭开中国古代航海谜团,又可以起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时隔八年,上海再次启动“长江二号古船”打捞计划,这是自“长江口一号”之后的又一次对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和保护。
经过人们长达六年左右的水下勘测,古船中部分瓷器底部的“同治年制”落款,为考古人员确认“长江二号古船”年份为清朝同治年间提供了依据,故该古船属于属于近代船只。通过对“长江二号古船”轮廓的探索,人们发现其属于木质帆船,船体的结构、长度、宽度等相关数据均已摸清。通过对沉船遗留物进行清理,人们发现了数量繁多、样式独特、做工精致的景德镇瓷器。此外,在船体及其附近,还挖掘出了不少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等文物。可以说,“长江二号”含有大量的文物,对人们研究上海海上贸易很有帮助,有助于为人们揭开长江“黄金水道”的“神秘面纱”。
“长江二号古船”的发掘和保护,相较于曾经的“南海一号”,对人们研究古船意义更加大。它无论船的体积,还是所包含的文物,都是“南海一号”无法相提并论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因“长江二号”不断受到流水侵蚀,将其打捞已刻不容缓。据悉,此次打捞将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结合了核电弧形梁、隧道盾构掘进等工艺,并利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液压同步、综合监控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考古研究领域尚属首次,可称之渭“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捞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