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新冠肺炎应更改名称(不能再叫它“肺炎”)
「以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疾病谱来说,继续称呼为『新冠肺炎』,实际上就不合适了。」中华医学会常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彭劼表示。
近期,也曾有医生公开表示「新冠肺炎应改名」,提出「如今的病毒感染已经不适用于这个名字」。从某种程度上,疾病名称会影响一些感染者、或是社会人群对它的认识,也可能会影响患者后续的行为。
11 月末,网络上曾流传过一则假新闻:「新冠肺炎将正式更名为『新冠病毒感冒』」。「感冒」两字被传得沸沸扬扬,这则新闻后被「羊城晚报」辟谣为不实言论。但从假新闻的传播力可以看出,在普通民众的眼中,名称的改变会传递对待它的态度。
图:羊城晚报
自 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原始毒株出现到现在,病毒已经更迭多代,感染者的症状也从主要的肺部炎症,更多转变为上呼吸道感染。如今,「新冠肺炎」这一叫法是否准确、是否有更改的必要,医学家们也各有看法。
「新冠肺炎」的由来
「2020 年初还没有核酸检测,我们通过 CT 进行诊断,发现大量的患者感染后都存在肺部炎症,所以当时称呼为『新冠肺炎』是没有问题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表示。
2020 年 2 月 7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图:国家卫健委
在世卫组织未对疾病命名时,美国也发现了首例感染者。美国 CDC 将之称为新型冠状病毒病例(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未用某一症状来代称疾病。CDC 公开报告提示,感染该病毒后可能出现发烧、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也未特别指向肺炎。
尽管在疫情初期,就诊患者多数有肺炎表现,「但是任何一个疾病的疾病谱都较为宽广,不仅是单一形式的表现。每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同,感染了原始毒株也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彼时是否有感染者因无肺部炎症没来就医?彭劼觉得这件事,很难说清楚。
因此即便是在疫情初期,直接用「肺炎」来概括或许也并不准确。彭劼解释道,「原始毒株并不只影响肺部,也会导致全身高炎症状态,并不是单纯的肺炎。」
图:美国 CDC
在国家卫健委公布命名的 4 天后,世卫组织公布将新冠病毒肺炎称呼为 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中文直译为「新冠病毒病」。随后,美国 CDC 也采用这一命名,并在 2 月通报美国可能已存在 COVID-19 社区传播。
2020 年 2 月 21 日,国家卫健委发表《关于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卫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图:国家卫健委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则表示,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接诊的大部分患者是什么症状,疾病就相应命名也是合适的。「基于 2020 年患者的表现,和当时的条件来看,称呼为『新冠肺炎』没有什么问题。」李侗曾说。
肺炎少见,还能叫「肺炎」吗?
更多的讨论延续到了现在:医生们逐渐发现,肺炎已经不是当前感染者最主要的症状了。在经历了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再到现在奥密克戎(Omicron)已经成为流行株,感染者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肺炎转变为上呼吸道感染。
崇雨田曾带队支援香港、三亚,同时他也是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的总领队。作为一线医生,他发现变化正在发生:「2021 年贝塔毒株在广州流行时,大部分患者仍有典型的肺部改变,只是相对原始毒株已较轻。今年奥密克戎成为流行株后,我在各地看到的患者,肺部改变都非常少,大多数都是上呼吸道感染。」
图:视觉中国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曾针对肺部和支气管组织进行相关研究:他们发现,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同时,尽管该变种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较快,但在肺部组织中的复制能力较弱。对人类来说,奥密克戎在肺部大量繁殖或造成损伤的能力较小,导致严重肺炎和呼吸困难的病例较少,鼻伤风的病例数量较多。[1]
李侗曾也表示同意,「现在中青年感染者中,差不多 1% 有肺炎表现,而且不拍 CT、只看症状的话完全不知道他会有肺炎,他和轻症患者的表现一样。」
那么,当肺炎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症状,仍称呼为「新冠肺炎」是否合适?
先来定义一下疾病起名的原则。一般来说,病毒和疾病有不同的命名程序和用途:病毒按遗传结构命名,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开发。病毒学家以及广泛科学界人士负责此项工作,所以,病毒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命名。
图:nature microbiology
而疾病命名是为了便于讨论疾病的预防、传播、传播力、严重性和治疗。世卫组织负责人类疾病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因此,疾病由世卫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正式命名。为了方便记忆,有时疾病名称和对应的病原体会保持一致。
另外,根据《新型人类传染病命名最佳实践》的要求:
1、疾病名称应当包括疾病症状方面(比如呼吸道疾病、神经综合征、水样腹泻)的通用描述性术语和疾病表现、受影响人群、疾病严重性或者季节性特征等有力可得信息方面(比如进行性、青少年、严重、冬季)的更为具体的描述性术语。
2、当已知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时,那么该病原体就应当被纳入疾病名称(比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沙门氏菌)。
图:世界卫生组织
而事实上,想要找到通用、准确、具体的描述性术语,相当有难度。也因此,世卫组织对几次传染病命名都是采用第二种方法:2003 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由 SARS-CoV 引起;2012 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由 MERS-CoV 引起。
而 COVID-19 则较为特殊,尽管是由 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引起的,但为了避免 SARS 再次给人们带来恐惧,疾病名称避免了 SARS 相关,世卫组织决定称之为 COVID-19。
以 SARS 为例,卫生部最初将之称为「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国内一般将其称呼为「非典」,但其实这也不是完全准确。
SARS 不等于「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总称,泛指所有由某种未知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肺炎,SARS 是其中的一种。世卫组织将该疾病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命名来源也是 SARS-CoV 病毒。
图: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崇雨田说,现在他和同事们会将患者称为「新冠病毒感染者」,但这个称呼无法下诊断。「所以,我觉得用直译的『新冠病毒病』更为合适。」崇雨田表示。
为准确,也为科普
世卫组织强调,妥善命名很重要,这有助于防止使用不准确的、或污名化的名称。传染病命名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给国家、经济和人民带来的不必要负面影响。
图:世界卫生组织
那么「新冠肺炎」是否存在这一可能,医学家们也有不同的意见。
彭劼表示,他有时会遇到患者因这一名称而主动要做 CT 的。「我会和他解释,这一名称主要是疫情初期时由来的,而现在奥密克戎引起肺炎改变的相当少。」有些感染者听到「肺炎」两个字,会有恐慌情绪,尤其是肺部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所以我认为『新冠肺炎』需要改名。不改可能会对科普不利。」
彭劼有时会和患者比喻:最开始我们应对的是老虎,现在应对的猫。在他看来,如果仍然沿用这一疾病名称,有些信息较为闭塞的患者,还会停留在对疫情初期的病毒印象中,产生不必要的惊慌。
图:视觉中国
根据《术语和俗语对疾病风险认知的影响》,患者对疾病的风险认知会因疾病的名称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对患病率的认识。[2]因为「新冠肺炎」这一称呼而怀疑自己患上肺炎的患者,也许并不在少数。
而从学术的角度,将之称呼为新冠病毒病也更为准确。崇雨田认为,「新冠病毒病」是一个更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包含现在感染者的所有情况:「无症状、轻症、普通型、重症,包括这个病毒引起其他器官的损伤,都可以用同一个名称概括。」
也有医生认为,「改不改名」「准不准确」更多的是学术界的讨论,但名称的改与不改,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临床医生需要就这一病毒的变化、和以前毒株的差别,和患者解释,可能会稍微增加工作量。
「其实老百姓听到『新冠』两个字就会害怕了,对『肺炎』的反应倒不太大。」李侗曾解释,「目前病例书写一直使用『新冠肺炎』,三年来医生和患者都已形成习惯,改的话也会比较麻烦。既然已经约定俗成的,我觉得没必要改。」
图:国家卫健委
医生们也在等待着更权威的人士来对疾病名称下定义。12 月 8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通知》,未提到「新冠肺炎患者」,而是称为「新冠病毒感染者」。
「这是更为准确的叫法。」彭劼说。
策划:yxtlavi |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