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忙,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医治疗任何病,都要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患者当前的病情进行辨别,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寒证还是热证,是阴证还是阳证,是表证还是里证,然后实证用泻药,虚证用补药,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表证用解表有,里证用治里证的药,阴证用补阳药,阳证用补阴或清解药,做到对证下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疗失眠也不例外。
失眠,中医称“不寐”,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又分肝火扰心和痰火扰心。
肝火扰心,临床表现为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不眠,胸闷胁胀,口渴喜饮,不是饮食,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耳鸣,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
治疗上多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比如龙胆草9克,柴胡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2克,川木通12克,生地15克,当归尾6克,炒栀子15克,酒黄芩12克,甘草6克,茯神30克,生龙骨30克,生磁石30克,合欢花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同时用琥珀粉3克,每日冲服。这只是基本方,当然还需要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痰火扰心主要表现为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呕恶,嗳气吞酸,恶心,脘腹胀满,心烦口苦,目眩,或大便不爽,彻夜不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药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合欢花20克,生磁石30克(先煎),黄连6克,山栀子15克,全瓜蒌18克,龙齿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打碎先煎)。临床需要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虚证分为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和病后虚热。
阴虚火旺,临床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多用柏子仁30克,炒酸枣仁30克,黄连6克,熟地黄18克,生地黄15克,当归20克,生黄芪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茯苓30克,炙远志15克,甘草6克,朱砂1克(冲服),琥珀粉3克(冲服)。临床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心脾两虚,临床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或苔黄腻,脉细弱或蠕滑。或者为病后虚烦不眠,形体消瘦,面色恍白,容易疲劳,舌质淡,脉细弱。临床多用白术9克,茯苓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20克,党参18克,木香5克,当归10克,炙远志10克,炙甘草5克,生姜6克,大枣3枚。临床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心胆气虚多表现为不寐多梦,一语惊醒,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眠,形体消瘦面色恍白,易疲劳或不may,心悸虚烦不安,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质淡或舌红,脉弦弱。常用人参6克,茯苓15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石菖蒲15克,生龙齿30克(先煎),川芎12克,酸枣仁30克,知母12克,琥珀粉3克(冲服),生牡蛎30克(先煎),甘草6克。如果症状较重,还需要加药或加量。
心肾不交,常表现为虚阳上扰,火不归元,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常用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9克,茯苓30克,泽泻9克,黄连9克,肉桂1克,琥珀粉3克(冲服),磁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朱砂末0.6克(吞服)。
还有一种情况是病后虚热,就是患病好了以后出现血虚肝热而不寐。常用琥珀粉3克(冲服),党参6克,茯苓12克,远志15克,羚羊角3克(另炖),甘草6克。
可见中医治病是要经过详细辩证的,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效果才会好,所以以上处方仅供参考,最好要经过中医的辨证,不要照搬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