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没有计时器,如何计时呢?古人很聪明,他们发现太阳照射有影子,于是就有了日晷这个最早的计时工具,接着就出现了沙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 *** 的滴水计时器要早得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此外,还有用香和蜡烛来计时的。
日晷
古人最早使用的计时工具是晷。推断应该是夏商之前,人们开始观察日月并制定历法,并利用日影计时了。使用晷计时,可以精确到几时,甚至几刻。隋唐开始有较为精确的计时工具滴漏、更香等等,在晷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阴雨天、夜间、旅行途中等)作为补充。
更香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俗称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但显而易见,这种时间表述太宽泛了,难以精准。于是,古人又发明了“刻”“更”“点”。
刻
古人用漏壶计时,铜壶表示时间的箭上,有一个个的刻度,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的十四分二十四秒多,大致就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因而,人们就把十五分钟称作“一刻钟”了。
更
又称鼓——因为夜晚看不清天色,不好辨别时辰,故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夜间击鼓报更,从戌时开始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往下类推。
点
铜壶滴漏时,以下漏击点为计,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的二十四分钟,如果说“现在是五更未点了”,意味着天就快亮了。
大家都知道一个小时60分钟,那大家知道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吗?这个结果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大家可以跟着小编了解一下。
在中国古代是用一天12个时辰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个份,而每一份用一个时辰来表示。根据现在的计时 *** 换算的话,一个时辰就等于两个小时。一个时辰是八刻,所以一刻钟是十五分钟。而小时是源自西方的一种计时 *** ,他们将一天划分为二十四份,一份用一个小时来表示。
古代人是没有钟表的,最开始是用水滴计时,后来用日晷计时。古代的时候有一种计时的工具叫做“铜壶滴漏”。它是由一个铜壶跟水还有箭组成的工具,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通过铜壶里的水一滴滴的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铜壶设计比较独特,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完,也就是24小时。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约等于15分钟,到了清朝改进了一下,这个工具更精确了,一刻钟就是十五分钟。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像一个大圆盘一样,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一个正好是十五分钟。这个日晷就和现在的钟表差不多,只不过没有如今分的那么精确罢了。
除了一刻钟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炷香、一盏茶的计时 *** ,一炷香一般为半个时辰,也就是说换算成小时是一个小时,而一盏茶则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