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论坛上,多人围绕“重新发现中国经济”主题同台对话。财经作家吴晓波向娃哈哈***宗庆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马化腾的女儿过生日,要定10箱印有马化腾祝福图文的饮料,这个能做到吗?宗庆后的回答非常坦率:“我是有这种想法,但是吹得太厉害……我们规模很大的企业能不能做个人定制?不可能。个体户、裁缝铺可以个人定制,(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做到个人定制,真不可能。我开一条(生产)线几万瓶出来了,你说个人定制一瓶、两瓶、一箱,我怎么给你做呢?”真的不可能吗?举几个例子:同样以饮料为主业的可口可乐,近年来频频在包装上做文章,比如通过连接智能手机的印刷机,能为消费者进行个人定制,哪怕一瓶,也可以印上消费者想要的祝福语或搞笑的话。还有统一集团旗下的小茗同学冷泡茶,*近刚刚与腾讯达成合作,将在包装上印上QQ等漫画形象和网友们喜欢的个性化词语,并通过二维码“扫一扫”等形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以上例子说明,大规模的饮料企业并不是不能实现个人定制,只是定制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生产流程——开一条流水线,一次性生产几万瓶——而是借助新的互联网技术,比如“扫一扫”、比如增强现实(AR)等,在原本统一的流水线生产中,加入个性化的元素。从这点看,宗庆后不愿为马化腾“定制”,反映出部分传统企业的转型思路还不够广,采用的方式还缺乏互联网思维。实事求是地说,宗庆后和他所带领的娃哈哈并非不想“互联网+”,也并非没有进行“互联网+”的实践。公开信息显示,娃哈哈是工信部和浙江省的智能化生产线试点单位。宗庆后本人也说,他们已经用互联网打通了生产、调度、物质、采购、质量控制、质量追诉、财务结算的全过程,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但问题是,“互联网+”提供的并非只是技术手段,还有一种思想观念:要从传统的企业导向转向当下所需要的消费者导向。周其仁也提到了这个观点。作为研究创新的专家,他直言,推动创新的不是企业自身,而是市场,是消费者需求。用他的原话来说,“大家喜新厌旧啊,来个新东西就喜欢,你不创新你就会落后……消费者有这个倾向,你满足倾向,你这个事业就发展了。”对于小茗同学引入QQ形象,统一茶事业群总经理陈瑞芬也承认,这次合作不仅仅是尝试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而是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因为年轻人喜欢二次元文化、喜欢漫画和搞笑的表述。互联网提供了满足这些消费需求的技术手段,企业要做的就是顺应潮流,将产品“由静变动”,实现升级。笔者注意到,一些传统企业在谈及互联网+或转型升级时,往往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认为互联网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能全盘照收。这个观点不算错,但问题在于,这个观点不能成为企业拒绝互联网思维的理由。虽然互联网有很多缺点,包括直接挑战传统企业销售的电子商务也有诸多短板,但电子商务在收集消费数据、捕捉市场需求上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传统企业能拒绝吗?眼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升级等都是中国市场的热词。而怎样改革、怎样为升级提供产品和服务,都需要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如果因为部分互联网模式存在缺陷就因噎废食,*后影响的绝非消费者,而是生产企业本身。另一方面,部分传统企业拒绝互联网思维,恐怕也是因为害怕“伤筋动骨”。不难发现,在诸多转型小有成绩的传统企业中,都少不了壮士断腕的决断:以卖传统家电起家的苏宁,为了转型云商,不仅改革了自身的供应链、增加了商品品种,而且直接改变了原先的门店经营方式,将线上服务引入线下,不再惧怕线上抢线下的生意。对传统企业转型而言,互联网+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需要从骨子里开始变革。这些变革的核心,不一定是技术,而是思维,包括从改变“不能定制10箱饮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