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天猫淘宝全天交易额1207亿元,而马上又要到来的“双12”也会是一场电商盛宴。与此相对的是,近年来国内的实体店纷纷“败走滑铁卢”,特别是商超这一块,倒闭的一家挨一家。电商在增长、流通在增长、商超却在下降,大型商超的销售越来越难为什么?为什么原来的销售大户,销售却下降这么大?原因有很多,简单的说,一方面商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商超越来越多,一个居民区旁边大大小小的商超星罗棋布,自然分散了客流;还有就是地价越来越高,商超承担着高额的租赁费用,经营成本直线上升;每年的合同续签费、返利、进店费、新店开张费等等上涨太高等等。就更别提电商的冲击,所以大批的消费者转向网上购买!实体店里的产品动销越来越困难,新鲜度差,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经销商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商超的成本上升,自然就会想办法转嫁风险和成本。对于经销商来说,进入商超的各种“进场费”也水涨船高。进场费的前世今生“进场费”一词是由英文Slotting Allowance演化过来,又可称为“通道费”、“安置津贴等”。其实“进场费”的说法由来已久。*开始出现是在上世纪美国的工业开始依靠计算机时,Slotting Allowance专用于支付编程的费用,只有350美元,后来,美国的香烟生产商为抢占有利的零售通道,获得更好的销售位置,而向零售商支付的费用,以后,这项费用逐渐演化为进场费。而现在所谓的“进场费”的广义含义是供货商的产品想要摆上零售商的货架所必须支付的各种交易费用。进场费不收行不行?站在商超的角度来说,现在零售企业毛利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又不掌握在零售企业手中,单纯依靠产品差价无法支持企业的成长。另外,零售企业在场地建设、物流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却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供应商又不可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供货,因此,进场费的收取是市场的调节作用。那么用行政手段强制*售进场费是否有效呢?那就是非市场经济。这就象进酒店的开瓶费,我又没*你一定在这里吃饭,如果说明白了自带酒水要收开瓶费的话就叫市场经济,因为我提供了场地。零售超市提供了渠道,愿意在符合相关法规的情况下赚取更多利润而收取类似费用(如果税收方法把这些费用算作进货的成本相信没有采购这么费劲得罪人了),做为经销商你可以选择不进这个渠道。其实收费的借口非常多:进场费难听,可以收你条码录入费;如果是采购可以决定货架陈列位置的可以收你陈列费;你要堆头自然叫堆头费;必须连带着上会员快讯可以收快讯费;店庆还可以分全国店庆、地区店庆、本店店庆;中国节、外国节……总之你不是强势品牌,如果想进入一家卖场并且有好的展示,好的库存(甚至有时需要对方配合你自身公司做业绩先积压点库存),这些付出是**必要的。高额进场费目前主要还是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主,三四线城市的乡镇目前也是在往这条路上走,但是这种东西很难说合理不合理,因为市场就是市场没有对与错,还是那句话只要它能存在就说明有它的合理性。无论是超市和还是经销商还是顾客都是趋利的,只要一方利益受损肯定就会“歇菜”,所以目前这种模式看来还是有存在的空间,但是这种收费如果超市把它当做主要营收,那就是得不偿失了。经销商如何应对1.抵制。有些超市近两年销售额和利润下降以后,不是积极想办法,联合经销商促销提升销量而是打起了歪主意,*迫经销商签订销售任务和利润任务,只要完不成就让经销商补利润,这种不面对根本问题,而是对经销商越来越多的压迫做法,造就了中国渠道变革的新趋势。对于这种超市,能避开尽量避开,能抵制尽量抵制。2.打包。但是在目前很难避免支付进场费的情况下,经销商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将新产品集中起来一起进场。切忌新品分批次进入,将新产品以“打包”的形式与卖场进行谈判,这样便可以降低每一单品的进场费用成本,同时也可以节约谈判时间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成本。3.抱团。此外还可以“抱团取暖”,联合其他经销商共同进场,或通过加入当地的工商联合会进场。这样既可减少进场费用,又可减少进场的阻力。4.以货抵费。在和商超谈判进场费时,要尽量采取用产品抵进场费的方法。对经销商来说,不仅变相降低了进场费用(产品有毛利),而且也减少了现金的支出。5.换取支持。在和超市谈判的时候,可以提出用终端支持来减免进场费用。比如换取超市户外广告牌或场内广告位支持等。6.盘点资源。经销商应该把手中所有门店,依据门店人气、销量、区域位置进行分类分级,将资源集中向优质终端店投放。通过单店的推广、集中陈列、特殊陈列、试吃试用、导购,广告宣传等措施,提升单品产出、提高新品推广的成功率,同时也博得门店的青睐,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合作的紧密程度。7.提升自身实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经销商本身能有强大的实力,手中掌握爆款的产品,相信和商超进行合作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