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015年(第六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京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做客强国论坛,为网友们解答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有关问题。
构建安全与健康的食品产业链应从经营者和政府两方面入手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要保障食品安全,就要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食品产业链。
“现在的食品产业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链,在这条链条上,仅从某一个产业来讲,就涉及到非常多的企业。比如一个餐馆,会涉及到很多来源的原料,包括调味品等等。”陈君石介绍说,“同时现在食品的进出口贸易如此发达,这个链条就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到很多国家。所以食品安全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在复杂的链条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比如加工生产,比如零售、储藏、运输,这些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要保证整个产业链的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陈君石认为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经营者要保障全产业链的安全。如果各环节的企业都各扫门前雪,仅是保证自己的生产加工过程符合要求,一旦上游产品出现问题,自己产品的质量一样无法保障。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必须要想法管好上游供应商,同时,也有义务推动下游食品企业的发展。
另一个办法就是加强政府的监管。政府的各个部门也不能各自为政,必须做到全产业链的无缝监管。
这里*应该提到的是我们现在以抽样检验为主的监管模式。抽样检验是中国现阶段监管当中所必须的,但是绝不能靠它来解决问题。我们现在的技术一点不比国外差。在打击造假力度方面也比其他的国家要大得多。只不过,从造假来讲,永远是犯罪分子走在前面,政府部门跟在后面。
抽样检验发现问题为时已晚,必须要从抽样检验改变为过程监管,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陈君石还强调“目前我国生产环节的规模处在一个小、散、多的状态。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只是空谈。”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企业为主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在这次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食品可追溯性的意义非常重大,能够促成企业对不合格的产品或者有风险的产品及时回收,避免给消费者造成危害以及给企业造成损失。
陈君石介绍说:“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提要求,企业具体实施。这个理念,目前在中国还没有达成共识。问题主要在于政府部门对于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
在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问题上,我国同样存在小、散、多的情况,对整个行业的监管造成了很多麻烦。但是陈教授解释说,“在这次的大会上就有国外专家指出:小企业,不用电子化,也同样可以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小企业可以用纸来记录原料的来源,把凭证留下来,然后生产的商品配上自己的条形码,这很容易实现。至于各个企业采取的手段、技术,政府都不需要管。政府只需要提出要求,具体由企业来实施,关键在于要实现全程可追溯。”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一块短板
陈君石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指的是包括所有和食品安全利益相关的集团和个人,相互之间就食品安全的信息进行相互交流。目前政府发布的信息只是交流的一种形式,真正的交流应该包含多种形式。
食品风险交流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目前我国一些部门已经建立了食品风险交流处。但是由于有些相关信息不够公开以及缺乏强有力的第三方机构, 食品风险交流可以说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一块短板。”
陈君石还提到, “重塑消费者的信心一方面是食品生产企业要把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上去,另一方面就是加大风险交流的投入。要让老百姓了解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是怎么回事。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炒作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微信、微博,传播不科学的、不真实的、夸大的负面信息,速度非常快,范围也比较大。控制和管理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需要政府,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的集团和个人,主动地投入到风险交流之中。才能有效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减少危害,同时也能对食品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督。”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整合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完成
“总有人说中国的标准是不是比国外的松啊什么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情。中国的某些标准是比国外的松,但是另外一些标准是比国外的严的。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膳食结构不一样,每个国家的标准也不可能都一样。从不同食品当中吃进去的总量,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比如中国人吃大米多,关于大米里面的*的含量,国家规定的标准比国际标准要严很多。”
陈君石说:“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的一套强制性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今年年底将会出台。我们过去起码有三套食品方面的国家标准。这三套标准,互不协调,相互矛盾。同一个产品,按照这个标准是合格的,按照另外一个标准就变成了不合格。所以,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从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开始进行清理整顿,进一步梳理、合并,整合出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因为各个部门都有它自己的利益。但是,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今年年底必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