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华润啤酒发布了一份长达52页的《二零一七年环境、社会及管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华润啤酒连续**年发布该项报告。在这份3万余字的报告中,华润啤酒详细介绍了过去一年来在社会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及成果,以及一年来在产能优化、人力优化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面对行业吹响“*后一战”的华润啤酒,正在练就怎样的内力?华润啤酒“只有”91家工厂了在业界印象中,华润啤酒工厂遍布各地,数量众多,很多人都搞不清华润啤酒究竟有多少工厂。根据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华润啤酒共有厂房91座,遍布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划。北至东三省及内蒙古,南到“两广”,东部包括10个沿海省份,西部的西藏也有一座厂房。其中数四川省和辽宁省*多,分别有12座。对于华润啤酒,91座工厂的前面,可能要加个“只有”。2017年,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正从投资拉动的粗放式规模化发展,向注重品质、效率、效益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与此同时,中国啤酒业整体规模连续3年下降,市场焦点从主流酒的竞争变成产品升级换代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产能优化成为华润啤酒的一项重要战略。2018年6月,华润雪花啤酒产能优化小组向公司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产能优化要“提速”。2017年4月,华润啤酒**提出产能优化时,由于团队畏难情绪严重,总经理侯孝海专门就关厂增效一事补充说明20分钟,讨论时又几次反复动员。截至2017年年末,华润啤酒已关闭5家工厂,并提出今后几年逐步增加关厂数量。看似出现的产能下滑,实则令其整体经营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报告显示,产能调整后,雪花啤酒销量逆势增长 0.9%,营业额同比增长 3.6%,高于同业;中**酒占比从 2015 年的 32%提升到 2017 年的 47%;另据测算,关闭部分工厂后,每年可节约 1.4 亿港元费用,产能利用率提高到 53%;销售费用率比2016 年下降 0.6 个百分点。当华润啤酒“只有”91家工厂时,却意味着更强的行业竞争力。打赢人力战,员工培训全年总课时超过90万与通过关闭工厂推进产能优化相比,华润啤酒在人力优化上的投入虽然“隐性”,却同样充满前瞻性。报告首先对华润啤酒员工构成进行了详解:企业共有员工5.2万人,其中全职员工4.56万人,男女比例接近2:1,30岁以下的员工约占全职员工的25.9%,30岁至50岁员工占比约为57.1%,整个员工年龄结构可谓“年富力强”。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这支庞大并富于活力的员工团队,华润啤酒选择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作为重要一环。报告显示,2017年,华润啤酒每位员工的人均培训时间达到18课时,而按照52000名员工总数计算,其一年培训总时长超过90万课时。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均培训时间约为5.6小时,按照标准课时折算,华润啤酒的人均18课时远高于这一水平。在人力优化方面,华润啤酒正向国际**企业对标。放眼国际市场,几乎每个国际知名企业,都很注重员工培训。IBM公司的新员工培训被称为“魔鬼训练营”,每个员工都要通过前辈、同事或者网络持续学习;Intel也针对新员工、经理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并安排未来***读MBA或提供海外工作机会……90万课时,足以窥见华润啤酒的市场战斗力与爆发力。两个优化,助华润啤酒打赢“*后一战”今年,华润啤酒明确提出,行业已进入“*后一战”的关键竞争阶段,而在报告中体现的两个优化,正是华润啤酒“战备”工作的关键部分。一方面是升级**,优化装备。在产能优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华润啤酒各区域的产能分析和规划工作也达到更高水平,除此之外,玻瓶改进、精益销售等其他战略举措也在系统性地开展。另一方面是调兵遣将,部署兵力。自去年开始,华润啤酒实施了全方位的组织再造,彻底统一了总部和区域的架构、职责与流程,并启动了大面积的竞聘工作,数百名高层管理人员轮岗、安置,在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与强大的队伍建设力度相结合,华润啤酒已具备充分的人力优势。回望今年以来的啤酒市场,携产量和市场优势的华润雪花,“利润翻番、市值翻番、品牌制胜、质量发展”等目标逐渐实现。而此次提出的两方面优化举措,实则是华润啤酒打造内力的两张**,也是抢占啤酒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