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可谓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开头,过完年,盼望着原料价格能有所下调。谁知,纸箱和奶粉又迎来新一轮涨价潮,其他的原料价格也是高企不下。在刚过去的2月份不少生产企业反映,又接到了纸箱厂的涨价通知单,每吨涨价均在百元以上,有的品种甚至每吨涨价500元!在原材料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大品牌终于承受不住提出了了涨价!3月1日起,加多宝全面上调罐装产品价格受2016年的食品原辅材料涨价影响,其实早在去年年底,王老吉就放出过要涨价的的信号,原因也是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现如今,加多宝已涨价,王老吉却没了动静。在告知函中,加多宝表示从3月1起全面上调罐装产品价格,但具体的价格调整没有公示。3月10日起,达利食品涨价10%就在爆出加多宝涨价的前几***上也流露出了达利食品的涨价通知,同样也是受原材料急速上涨的原因,从通知中可以看出,从3月10日起,达利食品旗下的达利园品牌和好吃点品牌的产品将调价10%以上。涨价来袭,大品牌不吃香,经销商说不干就不干了近年来,很多大品牌经销商突然甩手不干,案例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品牌不吃香了。过去,大品牌是很吃香的。为什么大品牌吃香呢?因为大品牌能够为代理商带来巨大利益。大品牌带来的利益,或许不是直接利润,但一定能间接带来利润。因为大品牌经常会沦为“带货产品”,大品牌与小品牌搭配,既有销量也有利润。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总结为两句话:井喷式的低端消费,无止境的销量增长。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企业,无论厂家还是商家,都是增长依赖型企业。只要销量增长,利润就能增长。企业的所有问题,都会被销量增长所掩盖。但是这个时代终止于2013年,2013年,中国多数行业达到了销量历史*高峰。2014年和2015年,面对销量下滑,厂家的正常工作就是“抢救销量”。怎么抢救销量,一是推新品,二是加大力度压货,三是有些基层营销人员为了救销量,开新户、对部分窜货变相鼓励。这些做法,在2014年和2015年,代理商们只能承受。一是厂家强势惯了;二是大家都认为下滑可能是暂时的。过去,厂商信奉一个道理:销量是挤出来的。压货、促销,总能挤出销量。2014年以后,厂商还在寄希望于挤销量,大致工作就是围绕挤销量展开的。但是,逐步发现,销量挤不出来了。经销商看不到未来
直至2016年,代理商们普遍看到,下滑不是暂时的,下滑是转折点。代理商们看不到未来。当代理商看不到未来时,有些就不再受大品牌的气了,有了果断地向厂家说“老子不干了”的勇气了。除了销量整体下滑外,人力成本的上升也让代理商们承受不了。在销量增长时,成本的增长是可以暂时忽略的。因为销量增长可以摊薄成本。当销量停止增长时,代理商们发现利润被销量和成本双重挤压。销量没增长,促销费用的增长挤占了毛利;成本的增长进一步挤占了利润。过去,快消品行业代理商的平均利润大致是3%,平均配送费是7%-8%,这还不算促销费和管理费用。过低的利润,稍微受点销量和成本影响,就进入盈亏平衡点。对于一些价格透明的快销品,毛利已经相当低了。代理商可以承受一年不赚钱,但很难承受两年不赚钱。如果两年看不到赚钱的希望,代理商们就有了“说不”的勇气。大品牌要做出改变 让利给经销商近几年大品牌在互联网时代失去了方向,已经没有带领商家进步的能力了。在营销方面失去**作用,不能带领代理商们进步。这是大品牌失去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企业成本大幅上涨,利润空间大幅缩水,但是普遍陷于“谁先涨价谁先死”的魔咒,不敢给经销商涨价。有的企业发了涨价通知单却受到了经销商的抱团抵制,涨不上价。生产企业面临着生存大考,如何获取定价权成为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行业封顶,现在厂商都面临一个问题:怎么在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增长?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大品牌在代理商面前的主导权将进一步丧失。涨就一个字,要涨好多次。随着食品行情开始回暖,不管是原料、运输费还是人工的上涨都是意料中事。上涨的情况迟早要来,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早。关于后市行情预测,相信做食品的人都有感觉,良好的行情延续是大概率事件,那么无论是原料、成本费还是人工,要考虑的不是涨不涨,而是涨多少的问题。看来,2017年的食品行业,也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要想赚钱,还真得使出浑身解数。上游的原料商、生产厂商的兄弟们,把利润留一点给后端的经销商兄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