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问题明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明胶,通常用来制作果冻和其它甜点,是由煮过的动物骨头,皮肤和筋腱制成的。是一种无脂肪的高蛋白,且不含胆固醇,是一种天然营养型的食品增稠剂。食用后既不会使人发胖,也不会导致体力下降。明胶还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胶体,乳化力强,进入胃后能**牛奶、豆浆等蛋白质因胃酸作用而引起的凝聚作用,从而有利于食物消化。这样看来本是一种效果极好的食品添加物,怎么会出问题呢?那是因为部分明胶供应商和使用企业为降低明胶成本,用废弃皮革或垃圾皮料来代替正常的明胶原料。早在两年前,药用胶囊使用废皮革熬制的明胶就曾被曝过光。时至今日,明胶问题为何依然是个顽疾?明胶大体分为工业、照相、食用和药用四类,分别归属质监和食药部门监管。生产经营“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是明令*止的。针对2012年“胶囊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也专门发布了《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有媒体报道说就连涉事企业在暗访中也承认“监管很严”。然而即便在如此高压下,问题胶囊仍然层出不穷,原因何在?监管可以使风险无限降低,但并不意味着零风险。标准主要针对规范化生产的产品,几乎所有精确的检测都是有目的性的,都是首先知道可能有什么才能去检什么。现实中,技术手段无法涵盖所有基于利益驱使的违法添加或不法商贩的**隐瞒。换言之,监管部门在穷尽了**抽检、原料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传统管理方法,以及使用标准、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等现代化监管手段后,客观上对潜在风险是无能为力。除了监管漏洞之外,也有其他原因。数据显示我国年产食用明胶约3万吨,而年需求量近6万吨,很明显国内鲜皮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且成本价格较高。那么中间的差额怎么填充呢?这样就使得一些食用明胶企业钻了空子,让大量未经检疫的甚或病死猪牛皮进入制革厂,再或者使用脱毛后的边角皮料,明知脱毛过程中混入了许多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基本的卫生规范,也还是“饥不择食”,为了利益哪怕违反食品安全法也在所不顾。中央一再强调,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同时也是“管”出来的。所以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动态的过程监管,另一方面要用想方设法倒*企业主动把好上下游产品质量关,将监管外压转换为企业提升效益的内生动力。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明胶出现的本质是源于供不应求、市场失灵,仅仅单方面努力是达不到*佳效果的,因此需要全民共治,确保市场机制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