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双汇集团收购美国*大的肉类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目前还未尘埃落定,让我们拭目以待!双汇董事长万隆是否能够创造全球肉业的奇迹?他旗下的公司正花费71亿美元,收购美国*大的肉类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有人称该公司为美国“猪王”。针对这桩中美企业之间标的*大的并购案,媒体一片喧闹,赞扬和质疑之声此起彼伏。有人对比,当年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才花了17亿美元,如今“中国*大的屠夫”一出手,数字就掉了个个儿,足见传统产业的潜力之大。万隆深居简出,这位低调的企业家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称,这桩买卖一旦达成,将是“全球*大猪肉消费市场同全球*大的猪肉生产企业的合作”。此言不虚。中国是传统猪肉消费大国,2012年生产猪肉5000万吨,超过全球产量一半。而且这个巨大的产量几乎都被国内市场消费了。猪肉生产量排名二、三的欧盟和美国,都把中国市场看作未来*重要的增长之源。从消费量看,中国去年人均猪肉消费量约39公斤,比10年前增加28%,比人均消费20公斤的1990年,则几乎翻了一番。然而,相对中国庞大的肉食消费市场而言,中国生猪养殖业一直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魔咒。目前中国的生猪需求量大概每年6亿多头,其中40%为“散户养殖”。即便这些年规模化养猪份额比例上升,但养殖场多为数百头到上千头的小规模;年出栏达万头猪的“大企业”只占7%~8%的比例。广东温氏集团是中国*大的养猪企业,每年产猪650万头,仅占全国产量的1%。小农式的养猪使得猪肉市场价格传导机制迟滞不灵,养猪户往往会经历“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的“猪周期”,这种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养猪市场的风险,也限制了小养殖场扩大规模。正是看到了这里蕴藏的商机,这两年,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以及海外产业投资者,不论央企、民企、外资,都在“大手笔”杀入生猪养殖业,加上双汇、雨润等传统肉食加工企业“向上游进军”,曾有评论说,中国养猪业会从“爬虫时代”步入“恐龙时代”。万隆发起的跨国并购,显然寄望在规模化、集约式的“工业化养猪”之路上再迈出一大步。只要看一组对比数据,就能明白双汇吃掉美国“猪王”的价值:史密斯菲尔德养殖规模达到1700万头,而双汇2012年出栏生猪仅31万头,其余要从外部收购;美国猪饲料价格低,史密斯菲尔德的养猪成本为每公斤1.37美元,在中国高达2.1美元;美国猪育种优良,母猪平均年产22头仔猪,而中国仅14头。有点像当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一样,“农村青年娶了世界名模”,双汇这个中国市场的“老大”,如能通过并购,娶了史密斯菲尔德这个“洋媳妇”,学会从育种、饲料、养殖到屠宰、深加工、品牌肉食这种“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大概才是万隆*大的愿景。同时也能一举巩固双汇在中国市场头把交椅的地位,在难堪的瘦肉精事件后,借助把美国“猪王”收入囊中这一举措,获得足够高的品牌溢价。不过,专注于“纵向一体化”整合战略,并一心一意“向美国看齐”的万隆有可能忽略了中国养猪业的另一种动向。*近,一度以“北大才子卖猪肉”把自己炒热的主人公陈生,他的“壹号土猪”公司发展迅速。到今年,他已在广州开了230家连锁店,在珠三角有550家连锁店。*关键的是,陈生不但打造了“壹号土猪”这个高端猪肉品牌,还借此改变了整个广州猪肉市场的格局——之前土猪肉只占猪肉市场1%,这两年已经上升到10%。据称,“壹号土猪”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于,陈生有可能把土鸡、土牛等“土”字号的食品,都装进他未来的“壹号厨房”,进而在未来健康生态饮食的潜在大市场中抢占主动权。毕竟,消费者这些年早已对工业化养殖的肉禽有了深刻体会——它们看上去是肉,吃上去压根儿没肉味!“土鸡”、“土猪”的回潮,以及所谓绿色、生态餐饮的流行,早就预示着饮食市场“大转型”的信号。对生猪养殖行业而言,那种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猪”(生长期只有5个月),怎么能与在山间地头放养、出栏期足足达到10个月的“农业猪”一个价格呢?“壹号土猪”在广州上市时,陈生让员工们牵着一头头戴大红花、浑身漆黑、重达270斤的大土猪在菜市场里“游街”,让城里人真正见识了“土生土长的猪是什么模样”。他还开办了“土猪研究所”,专门研究土猪育种,要建立国内*大的地方猪种基因库。因此,即便陈生的土猪价格比瘦肉型猪贵50%以上,却能够靠“肉的香味”拉住消费者。去年猪肉价格猛跌时,全行业亏损,陈生的公司却赚了钱,因为他的猪肉不降价。“你见过奔驰降价吗?”这大概就是“土猪”们的底气。当巨型肉食企业向着更大规模的工业化方向狂奔时,他们回归自然,去认真挖掘传统养殖方式的潜力和溢价空间,从而发现了一片蓝海。养猪业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也许还未到来。不过,大范围的市场预期改变,往往不会发生在划时代产品出现之前。早就有人预计触摸屏手机会改变人的生活,但总是要等iphone出现之后,消费预期才彻底被改变。同样,“土猪”流行也仅仅是个开始。曾经吆喝着要以互联网精神重塑养猪业的丁磊,3年过去了,还没养出他的**头猪。有传言说,网易公司内部人士吃到了丁氏猪的“测试版”。到今年年底,网易农业事业部将会推出“丁氏猪1.0版本”,经过一段时间磨合调整,再推2.0版本。丁磊曾预言,相对传统的散户养殖以及工业化养殖,中国这个养猪的传统大国要实验“第三代养猪模式”。他没有具体描述这种“三代猪”的特点,但目标是明确的:既帮助农民致富,又拯救城市餐桌。既然是以颠覆式创新的身份重塑行业,那么可以预计,丁磊养的猪也会少不了“土猪”的基因,绿色、生态、环保等高科技概念,有可能成为丁氏猪的包装符号。但同时,丁氏猪更需要从育种、养殖、营销等多个层面,来全面应用互联网的创新营销模式。比如,要实现“透明化养殖”,应该建立一个丁氏猪的网站或手机检测系统,对养殖场的各项指标及猪的生活,进行全时监控和报告;要尝试“个性化定制养殖”,从选种、选饲料到选择猪的生活空间,都要分级、分层,并实现差别定价,想吃好猪肉先从养好猪开始;也可推行“社区化养殖”,在目前中国流行的“公司+农户”的主流养猪模式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养殖过程中来,构建由育种公司、饲料研发公司、养殖农户、消费者一起参与的“养猪社区”,在社区中组对、交流、分享甚至议价,让“养猪”变成一款供需多方参与的“虚拟现实游戏”。恐怕要通过这些听上去“想当然”的外行的尝试,丁磊才能实现他的目标——不仅仅为养育一头大肥猪,而是为了摸索到一条安全可控的“养猪路线”,形成一套新的“养猪业标准”,方便人们在各地复制,在当地养猪。的确,实现这个目标,3年时间可不算长。猪为六畜之首。按考古发现,中国人养猪的历史保守地说有9000年。猪不但给中国人提供了优质蛋白质,更重要的是,猪粪作为有机肥料是保持地力的关键,在传统农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正如学者游修龄所称,中国以占世界耕地的7%,养活世界人口的20%,其间隐藏着“猪的功劳”。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今天,围绕养猪展开的产业变局才刚刚开始,万隆很执着,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他不惜重金,甚至不惜背负沉重的财务负担,去收购美国“猪王”,这无可厚非。然而,不论怎么说,这仍然只是在传统养殖业的红海中搏杀而已。史密斯菲尔德在养殖业“纵向一体化”的整合已经做到了**。今年该公司的利润率下滑,低于预期,显露出少有的疲态。如果不是有中国买家的叫价,其股价很难维持。当然,在万隆的视野里,大概只有史密斯菲尔德这种庞然大物才有亲近感。“它既是杀猪的,又是全球*大的,技术和产品跟我们几乎一样。”对他而言,“壹号土猪”太小了,“丁氏猪”大概只是讲故事。从44岁当选漯河肉联厂厂长,30年来杀猪卖肉就成了万隆生活的全部。他把双汇一手做大,完成这次并购,双汇就可能从“中国**”变成“全球**”。这是一次“登顶之战”,在巨大的荣誉感诱惑下,万隆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和定力,反而可能变成包袱。不要忘记,往往是内行坐吃山空、外行创造历史。作为行业的领**物,如果没有颠覆和超越既定游戏规则的勇气,**行业突破式的发展,这个“老大”早晚落得徒有其名。当万隆忽略那些“未来之星”以及他们的新思维时,双汇任何了不起的成就,都可能即刻化为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