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钟情原生态、绿色,“有机产品”迅速走红,**有机产品的商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热闹也带来了行业发展和管理的乱象。有人认为所谓的“有机”问题多多,这个神话早应该被戳破。但也有人认为,提倡和选择“有机”,有更宏大的愿景:让环境得以改善,让农民真正靠土地富裕起来,促进社会诚信的构建。不管有机农业是否真有这种改变的力量,培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是实实在在应该提倡的。活着也不该仅仅是活着,每个人都该好好想想该怎么个活法。普通市民:自家产品更靠谱因为孩子身体不好,医生建议我们尤其要注重孩子日常的饮食和营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费尽心血,而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出于寻求*安全、健康食品的共同目的,我跟老公逐渐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成立了一个安全食品联盟,一起来为家人寻找安全放心的健康食品。我老公的家乡在宁夏,而我出生在湘西。这些年为了孩子,为了事业,我们夫妻俩在北京、深圳、香港几处奔波。在给孩子吃什么的问题上可谓不惜成本。为了让孩子吃上放心肉,我们让湘西老家的亲人,不远千里,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坐火车运来。为了吃上放心油,我们从来不买超市里的油,而吃西北老家的胡麻油。胡麻是家里人自己种的,压榨也是拿去自家亲戚开的油作坊里压榨,然后一样坐火车把油运过来。在我们看来,我们自家的产物,比外面很多标榜的有机产品更让我们自己安心。我们也动心想把家里的胡麻油认证成绿色有机商品来经营。不过,当我们了解后才发现,想要获得国家的有机认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市场上有不少有机认证的食品,我们对生产过程也一样没有信心。时下流行的有机农夫市集,我们也去打听了一下,结果发现有大把产品在排着队等着能够被市集接纳,一时半会儿,好像也不太能得到组织的肯定。有时我们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受访者:行妈,80后母亲,发起民间安全食品联盟。)市场百态:“有机”认证不如对口销售当下,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度低,有些企业化的农业生产者采取的经营模式是去获得国家的有机认证,但还是被质疑。于是,有了**种方案——加入农夫市集。北京、上海的农夫市集、广州的城乡汇有机小农墟就是在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来自民间的中介平台。在这个市集中,消费者、NGO、志愿者、农夫共同组成管委会,对申请者要派消费者代表去生产地严格考察筛选,*终通过**投票来决定能否进入市集。对于想要进入这个销售渠道的农户,可以一边等,一边选择第三种方案,就是办社群支持农业。农户选择对有机绿色产品有需求的城市家庭群体来对口销售。消费者跟生产者之间不再是陌生人,而是建立一种亲密的私人关系,成为相互信任的熟人。农户的生产过程接受消费家庭的长期监督,向每个家庭开放参观。100个家庭就能养活种50亩地的农民。一个农户可以供应200~300个家庭的蔬菜。相比冷冰冰的一纸有机认证,我更推崇后两种方案。消费者和农业生产者从陌生人走向面对面的熟人交流,共同珍爱出产丰美农产品的土地,彼此之间的诚信和信任才会不断的累加。有机食品真的更有营养?这是要打问号的。但是,有机食品的口感肯定比用农药化肥的好。我们需要追求的不是营养,而是更健康的生活。虽然在全世界有机农业所占的比例都很低,属于少数派,但对健康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下,对有机食品的另一个质疑就是价格过高。在我看来,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不是过高而是过低了。有机也好、绿色也好,或者原生态产品,购买的主力军是城市中产阶层。让消费得起的人群去购买这类产品,会鼓励越来越多的农民去种植、培育品质更好的农产品。种植和销售的人多了,形成良性的市场自然调节,价格自然会下调。有机农业的成本较高,这个价格下降的趋势不会很明显,但有一个好处是会带动其他农产品升值。*终,几亿农民会分享到这块发展蛋糕。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城市中产带头消费这些产品。比如,日本的生活俱乐部就是在从事城市中产消费的教育。有机农业提倡绿色环保,促进社会诚信,帮助农民致富,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受访者:陈统奎,返乡大学生,社会企业研究学者,海南生态村民宿主人。)科普作家:迷信“有机”不过是自我陶醉近年来,“有机”的概念很热。有机食品目前在世界食品消耗中增长速度惊人。已有几十个国家制定实施了有机农业产品的生产标准,我国也没有落后。不过,目前国内的有机产品市场比较混乱,认证混乱,管理也混乱,价格高得离谱。目前有机食品的*大问题是,是否有机不仅消费者无法自己判断,专业检测也无法判别,有机只能通过生产过程的控制来保证。对于个人来说,追逐价格离谱的有机食品,只不过是花钱买心安的自我陶醉而已。有些消费者很迷信“有机”这个概念。但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营养价值没有实质差别。“更有营养”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迄今为止,因为有机生长方式导致的成分差异,科学界比较接受的只有一些绿叶蔬菜的含氮量和维生素C含量升高。像维生素C这样的东西,人体的确需要,问题在于需要多少,而每天所有食物中能够提供多少,这些东西又是不是决定蔬菜品质的主要或者重要因素?如果某一种成分对于营养至关重要,通过基因改造完全可以获得更高的含量。各国科研机构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但是没有什么可靠的数据支持有机产品“更有营养”的传说。“更美味”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比如说,苹果或者梨,有人觉得含水量高的好吃,有人觉得含水量低的好吃。人们对于是否好吃的判断,深受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当人们都以为有机食品更好的时候,就更容易觉得它们也更好吃。“更安全”的问题,主要是跟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污染有关。有机产品通过生产流程的控制来避免这些污染,而常规生产则是通过现代技术来保证这些污染物含量低于对人体有害的量。尽管有几十个国家实施有机产品的国家标准,但是没有哪个官方机构宣称有机产品在营养、味道或者安全性方面优于常规产品。美国农业部(USDA)甚至公开明确说明,该机构只对有机产品的生产标准进行管理,而不对有机产品的优劣发表任何评论。就个人生活方式来说,我买过几次有机产品,没有觉得好吃之后就不再花那份冤枉钱了。即使是婴儿辅食,我也购买常规产品。但是,我不反对有机产品。毕竟,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自由,花自己的钱买自己觉得值的东西,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无可厚非。而且,有机产品利润自然会高一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是有好处的。有机农业,作为对环境更加友好的农业方式,不能说没有意义。但这种意义,是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减少土地产量来实现的。然而,耕地毕竟有限,人口却在持续增加。这样一种生产技术的倒退是否会导致粮食短缺,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媒体,有责任把事实真相告诉大家,尽量避免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说推波助澜。(受访者:云无心,美国食品工程博士。)食品专家:鱼目混珠等于自毁“有机”招牌有机、绿色或者是普通农产品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有机”、“绿色”因为有国家环保部、农业部颁布的认证标准而有其法律意义。有机食品的标准比绿色更高,有一系列对土壤、水源、环境的要求,要求全天然,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有机肉食,则要求饲养动物的饲料本身也是有机的。相比之下,一些商家所说的“原生态”则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标准。有机食品是我们理想的食品。“有机”这个概念本身不是炒作,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也表达了我们对抗环境污染的美好愿望。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而且,有机食品对全天然的要求,给相对偏僻不发达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新机会。如果物流方便,它们的天然产品就能够及时运出来**。按照目前的现状,有钱人可以花更多的钱去消费“有机产品”,普通百姓吃“绿色”或者普通产品,只要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无可厚非。这就好比有人用奢侈品,有人买普通品牌。当下,在有机产品认证中有些鱼目混珠的现象,管理上的乱象、把关不严、行业上的**会破坏公众对“有机”这块好招牌的信任。这无疑是种自毁行为。有些问题则不是认证不严格造成的,比如一家企业凭良心做好产品,获得了有机认证,但后面企业转手,接手的老板花多一笔钱买下有机、绿色这些无形资产,却没有真正按照标准去生产。长期来看,不是商家标榜有机绿色就可以,从国家到普通消费者的监督都决定品牌生死。有机和非有机的农产品生产,有点像是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有机更像是吃中药,讲究**,全面、整体调理。使用农药、化肥的非有机农产品,有点像是我们吃西药**、退烧,见效很明显,但是比较片面。农药能有效**虫害,化肥能让作物长得更好,但却将土壤中的微生物杀死,造成土地板结,让生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在农药、化肥发明之初,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现在我们认识到了。所以,正如西医也在学习中医的**理念。相信我们未来也会找到更多与环境更亲和,又能保证产量的农产品生产方法。(受访者:杨公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