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行业利用此次“双反”调查的契机,转变发展思路才是上策,因一时获利而满足,失去增强竞争力、提升品质、塑造品牌的主观动力,那就是捡芝麻丢西瓜了。7月1日,商务部正式宣布启动对原产于欧盟的葡萄酒进行为期一年或更长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近几年深受市场竞争之苦的中国葡萄酒企业而言,这一消息堪称利好,而欧盟方面对此则表示了意料中的“失望”。此次对欧盟葡萄酒启动“双反”调查备受关注,与中欧光伏之争颇有关系,一些外国媒体将葡萄酒和光伏案挂钩,甚至称其为“报复”。这一观点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由于欧盟一向对农产品给予巨额补贴,进口葡萄酒存在倾销和补贴的可能性很大,此次调查也是根据国内葡萄酒行业申请,遵循中国相关法律以及程序开始的。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所言,中国对贸易救济的实施始终秉持审慎态度,“不主张什么都和光伏案挂钩,更不能动不动就说这是报复”。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2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的葡萄酒由6.4万千升增至25.7万千升,占总进口量之比由37.15%增至65.16%。如果*终对欧盟葡萄酒实施惩罚性关税,市场会出现相对“真空”,这有利于中国葡萄酒企业提升市场占有率。但面对可能降下的关税“保护伞”,中国葡萄酒行业切不可沾沾自喜。进口葡萄酒近年来迅速占领市场,消费者认可是主要原因。即使欧盟葡萄酒关税上升引发价格上涨,已经习惯进口葡萄酒的消费者可能依然愿意为其买单。同时,进口自澳大利亚、南非、阿根廷等国的葡萄酒,也会抓住机遇,成为欧盟葡萄酒很好的替代者。对一个行业而言,练好“内功”是根本。如果中国葡萄酒行业将希望过多寄托在“双反”上,因一时获利而满足,失去增强竞争力、提升品质、塑造品牌的主观动力,那就是捡芝麻丢西瓜了。对近几年陷入发展瓶颈的中国葡萄酒行业而言,利用此次“双反”调查的契机,转变发展思路才是上策。葡萄酒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欧盟特别是法国葡萄酒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酒自身的品质之外,文化价值和美誉度更吸引消费者。对于高端品牌“文化营销”的企业理念和运作模式,中国葡萄酒厂家需要好好学习。应对外来竞争需要练“内功”,对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而言,不依赖保护、不断创新、提升品质也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在裁定倾销立案中,中国占比近20%,居全球之首,是贸易战*大的受害者。以光伏为例,欧盟启动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的临时反倾销税,将使我国上千家企业受牵连,损失产值3500亿元人民币,近40万人面临失业。我们需要正视的是,针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多集中在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所属行业往往是企业数量众多、生产相对过剩、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大。面对中国企业频繁遭遇的贸易战,在充分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中国企业权益的同时,调整外贸出口结构、规范行业秩序并借国际市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我们亟须研究的课题。练好“内功”,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葡萄酒行业需要,光伏等产业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