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国内贴牌“洋奶粉”乱象,央视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此外,有些“洋奶粉”不仅使用中国奶源,连生产工艺也采用双重标准,比如在国外严格遵守湿法工艺,而来到中国却改用简单的干法工艺。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中国进口奶粉只有9.8万吨,而到了今年,仅一季度进口奶粉量就达到24万吨,这还不包括“水货”。在国产奶粉信誉大大下跌的背景下,“洋奶粉”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正是抓住了消费者对于“洋奶粉”的迷信心理,一些“洋奶粉”在中国采用双重标准,除商标是“洋品牌”外,无论奶源还是工艺都是国产化的。而另一些*商更绝,花低廉的成本去国外注册一个洋商标,交给国外小作坊代加工后,专门进口到国内赚取暴利。我们不得不问,“洋奶粉”为什么就能在中国使用*低的标准?为什么贴牌“洋奶粉”可以大行其道?消费者的守护神在哪里?众所周知,在国外,企业注册虽然准入门槛很低,但一旦出现问题受到的惩罚相当严苛。贴牌“洋奶粉”这种国外代工、回国销售的做法,无疑是在打擦边球:一方面利用消费者对国外情况不了解牟利;另一方面又能逃避国外严苛的监管。因此,这种贴牌“洋奶粉”质量如何,是不难想象的。但是,只要我们的监管也像国外一样严厉,只要我们的惩罚也像国外一样严苛,**中国市场的劣质贴牌“洋奶粉”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所以,国内贴牌“洋奶粉”的盛行,藐视的不仅是我们的消费者,更有监管者。好的奶粉是生产出来的,更是监管出来的。只要我们在监管上不沦为世界洼地,我们的奶粉品质也就不会沦为世界洼地。国产奶粉质量不会那么差,“洋奶粉”就不会在中国搞双重标准,**中国市场的贴牌“洋奶粉”更不会盛行若此。很多时候,市场是会失灵的,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力量也很微弱,尤其是在一个失去理性良莠不齐而又别无更好选择的市场上。这个时候,消费者能享受到何等品质的商品和服务,直接取决于监管者的品质。“洋奶粉”乱象要驱除,国产奶粉要振兴,监管部门就必须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