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部分海南市民反映,有很多的小椰果厂在违规生产,生产环境异常的脏乱差,而对他们的监管也非常的不力,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产品经过包装之后,直接销售到市场上,行业标准也成了一纸空文。椰果车间**乱飞工人随意放添加剂在接到投诉反映后,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这家澄迈大丰北海椰果厂时看到,椰果厂隐藏在一排破旧的厂房内,周边是发臭的污水池,门前是一个很大的塑料桶,里面盛满发臭的脏水,还有大量的**在上面飞来飞去。厂房内有一中年男子叼着香烟,光着膀子在一排排发酵的椰果盘间来回走动。随后,记者扮作购买椰果的顾客进入生产车间,只见几名工人正对清洗过的椰果分割和包装。在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包装车间内,有3个盛满椰果凝胶的大清洗池,池子里泡满了发酵成的椰果片,上面漂着很多淡**的泡沫,散发着发霉的酸臭味。池子里还爬着蠕动的蟑螂和小虫子,房间里很多**飞来飞去。在清洗池旁还有一名工人正往里面添加消毒剂,并不断用棍子搅拌着。池子旁还有一个光着膀子穿着**的男子,他嘴里叼着香烟,满头大汗把椰果放在案板上进行切割。一名女工人用勺子挖柠檬酸食品添加剂,放入印有QS标志的包装的塑料袋内,另一男子称重后把塑料袋直接封口包装,这样就可以直接出厂销售了。记者注意到,这些工人都不戴卫生手套,也没有佩戴健康证,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还不时用手擦汗水。“这些添加剂的放入量有没有规定?”面对记者的询问,女工人表示,按要求是每150公斤放入一两柠檬酸添加剂,主要是为了椰果的保鲜和储存。但实际上,天气太热,为了保存久一些,他们就用勺子多挖一些,从不按剂量要求添加的。过几天有海南定安和广东的客户来收购,销售到广东、福建等地的果冻厂、饮料厂和罐头厂。随后,《法制日报》记者又来到海口市灵山镇海榆路天鹏西游记游乐城附近以及云龙镇上5家椰果厂调查,发现这些椰果厂均存在原料椰子水池**蟑螂乱飞,车间工人光膀子切割椰果、用脚踩拌块状椰果,且不经检测就装到印有QS标志包装袋出厂的情况。产品安全检测存空白工商质检皆称难监管根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负责起草,由国家农业部发布的《椰纤果(椰果)行业标准》中规定:椰果就是以椰子水或椰子汁(乳)为主要原料,经木醋杆菌发酵制成的一种纤维素凝胶物质,商品名为椰果、椰子纳塔、高纤椰果。对原料的要求:椰子水应具有正常的色泽,无异物,PH值应保持在4.5以下,具有正常发酵产酸的气味,无霉变浮膜,无异味。椰子汁(乳)应具有新鲜椰子汁(乳)的气味和滋味,无**变质,无不良气味和异味,无异物。发酵菌种木醋杆菌,使用新筛选的菌种,在投入生产前必须经过菌种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对于原料椰子水的来源,澄迈大丰北海椰果厂等6家老板均称是从海南椰树集团购买,但均无法提供进货清单和检验合格的报告,且发生霉变有浮膜的椰子水依然使用,连PH值都不知是何物,更无法做检测。关于椰果培养成型的另一关键因素——酵菌种木醋杆菌的筛选,《法制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厂家所用菌种都是从饮料瓶中倒出来的。工人称为节省成本都是从前一批椰子凝胶中保留下来的,循环使用一两年。倘若按要求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等处购买新菌种需要花费不少钱。对于这些菌种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这些厂根本不关心,只要是能再次发酵长出椰子凝胶就继续使用。针对澄迈大丰北海椰果厂的生产状况,赶到现场的澄迈县质监局的执法人员表示,经查该厂能提供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等证件,属于证照齐全的企业,这是上级部门海南省质监局组织相关专家来考察后,给颁发的证件,只要不是无证企业他们也无法查处,只能要求其对卫生情况进行整改。工商部门也仅负责检查是否办有工商营业执照。负责海口灵山镇辖区椰果监管的美兰区质监局的执法人员称,这些椰果厂办有证照,而且椰果产业在海南属于农产品类型,这些小厂法律意识淡薄,进货渠道多样很少记录,让他们提供椰子水等原料进货清单和检验报告比较难。目前对椰果产品出厂的监管只有感官指标(色泽、外形、气味、杂质)和净含量指标(商品质量)。其实,对于椰果食品安全*关键的两个指标是微生物含量和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但由于这两方面的设备极为缺乏,无法日常每批次都监管。这些厂家只好抽取一些样品送往海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可因为该质监所人员有限,检验周期很长,无法及时出具检验报告,就导致这两项安全监管指标处于高风险状态,包装袋上QS认证也只是个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