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商家层层加价,另一边是消费者“被大款”,这其中的关系还真有些微妙。要处理好这层关系,我们需要一双“无形的手”来发挥作用:一只是市场调控之手,让暴利没有生存空间;另一只是扪心自问之手,让理性的消费观念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不再成为暴利策略下的玩偶。同样一杯星巴克咖啡,在北京卖的价格要比美国贵75%,这个现象真是令人惊叹:敢情咱中国已经比他们美国人都有钱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咱真不比美国人有钱,但在咱中国卖的东西就是比国外贵,不光是咖啡,衣服、鞋子、食品、化妆品、电子产品等等都概莫能外。长期“被大款”的中国消费者们实在是忍不住了,敢问一句:凭什么?先来算算这些账:国内外价格差,食品首当其冲。一杯用料别无差别的星巴克中杯美式咖啡,在美国的售价折合人民币约12元,在中国则要卖人民币21元,国内售价比国外高出75%。一听德国进口的啤酒,到了中国价格能翻30倍。据一些进口食品代理商的估计,目前进口食品毛利润基本是40%到60%不等,洋酒的利润则高达80%以上。勤劳勇敢的中国消费者,就这样不由分说地“被大款”了,能不能给个理由先?首先,税收导致价格差。这是大家普遍“以为”的原因。的确,部门商品的进口税率是比较高的,但专业人士却认为并不截然如此,因为国内外税收结构有很大差别,因此很难算得清楚税收使得商品价格增加了多少。其次,国内分销体制使价格层层加码。国外商品进入国内卖场,进场费、上架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等等费用不一而足,卖场要抽成,每一级分销商都要得利,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第三,国内消费者对一些国外商品还是有一些盲目崇拜,甚至有种“不贵不买”的心理,加上一些国外商品本来就是“**女儿不愁嫁”,从而使得这些商品必须保持高价位的定价策略,以保持品牌的高端形象和巨大销量。一边是商家层层加价,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是消费者连连叫苦,却又有不少人甘心“被大款”,这其中的关系还真是有些微妙。要处理好这层关系,我们需要一双“无形的手”来发挥作用:一只是市场调控之手,让暴利没有生存空间;另一只是扪心自问之手,让理性的消费观念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不再成为暴利策略下的玩偶。当然了,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去国外买嘛。*近“消费外流”现象令国内商家纷纷叫苦,要扭转这种趋势,还得靠疏不能靠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