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则新闻吸引了小编的注意,一名消费者在乐购超市购买榴莲之后,回家却发现榴莲又酸又臭,根本无法食用,这让这位消费者非常的郁闷,对此,乐购超市给出的解释是,该消费者买的榴莲属于“临期食品”,没有质量问题,但是记者随后的调查却显示该超市对于相关“临期食品”的标注并不够醒目,存在着严重的误导消费者嫌疑。今年年初,国家工商总局曾明确要求对即将过期食品做出醒目提示,要求各地工商部门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对食品包装、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关食品储存条件等进行自查自纠,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在经营场所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临期食品是指快到保质期的食品,部分超市已专门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把快到保质期的食品归置到一起进行统一陈列、统一销售。临期商品应该如何界定呢?实际上,虽然国家工商总局不止一次提出“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陈列场所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但对“即将到保质期”的界定,却并未给出具体标准。有食品行业人士指出,不同的食品,其保质期以及消费者开封食用时间的长短都有差别,因此,在临界期上的定义也不同,很难一概而论。例如一盒饼干与一瓶芝麻油,消费者可以在几天时间内将饼干食用完毕,但每次烹饪时只能少许使用芝麻油,因此,这两种商品划定的临界期自然有区别。按照行业惯例,大部分食品在接近保质期三分之一的时候就被划入“临期食品”范畴了。也正是因为目前我国对“临期食品”的界定仍很模糊,加上工商部门的相关要求没有强制性,国内许多大型超市仍未见“临期食品专区”的身影。保质期是判断临期食品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也不要完全依赖保质期,在保质期内,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变化,都可能导致食物在保质期未到期就过早变质。开启过的食物,保质期也会缩短。即便食物在保质期内没有变质,但物质在储存过程中仍会发生变化。有效的营养成分随着储存时间越长,流失越多。类似于酸奶这样的食品,是通过向牛奶中添加发酵剂,经过发酵后制成。之所以保质期短,是因为发酵剂在其中不断起作用,时间长了酸奶内的乳酸菌含量下降,有效成分流失。因此消费者要想买到质量比较高的食品,*好选择日期新鲜的,营养成分更高,对人体产生的效果也更好。而对于临期食品,商家应该加强自律,自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悬挂醒目标示,开设临期食品专柜,明确告诉消费者所买的食品是临期食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自己决定是否购买,而不是故意遮遮掩掩。消费者也要擦亮自己的双眼,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蒙蔽心智,忽略了自己的生命健康问题,买东西多看保质期,千万记住。媒体应当加强对商家的监督,督促其规范经营;此外还希望工商部门能够加强相关监管,规范卖场应有的标注,明确告知一般的优惠促销与“临期促销”,以免让消费者买到了快过期的商品还以为拣到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