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上关于食品的谣言层出不穷、屡*不止,甚至引发公共危机。食品谣言为何如此泛滥?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91人参与),50.0%的人认为当下关于食品的谣言较多。调查中,70后占39.1%,60后占23.8%,80后占22.4%。 信息时代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消息都可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食品安全领域,孤立、零星的食品安全事件经过无限的放大,会产生强大的破坏力,并导致社会恐慌。比如2006年,“海南西瓜注红**”的谣言,致使当地瓜农损失了3000万元;2011年,一则香蕉树染病的消息被讹传为“吃香蕉致癌”,导致香蕉价格跌至1毛一斤仍无人问津,据统计,广东、海南的蕉农因谣言而造成的损失至少达7亿元。事实上,这样的谣言不仅存在于食品安全领域,药品、物价、气候等各个领域也广泛存在,一些谣言甚至越驳越兴。 谣言屡辟不止,究其根本是社会诚信体系出了问题。一方面囿于众多安全事故,公众对公权部门保持着天然的怀疑心态,甚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另一方面,遇到卫生公共安全事件时,一些监管部门在信息公开上不及时,既没有做好未雨绸缪,又没有做好公开透明,在后续处理上没有跟上进度;第三,公众对基本常识的缺失,也是导致谣言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以时下 “谈之色变”的食品添加剂为例,有些案例就是由于误解而造成的恐慌;此外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不力也是导致谣言屡*不止的重要原因。比如前一段时间流传甚广的“打针西瓜”,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除了通过科学分析进行辟谣以外,还得对谣言点进行疏理。 网络谣言的大量存在,对社会诚信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一个谣言可以导致一个行业受损,这些行业累加的结果就构成了数量庞大的社会成本。其实很多谣言是可以避免,尤其是那些屡驳屡兴的谣言,除了官方要加快权威信息的公布及时辟谣外,还应加强有关知识的普及,以及强化对网络的管理,打击谣言点,综合下手才能遏制谣言的产生和泛滥。而要消除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的危害,*根本的举措还是要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层面入手,将其作为社会公共问题来进行处置,避免“就食品安全谈食品安全”,若仅仅停留在食品安全领域,跟在谣言的“**”后面充当“救火队员”,不但会造成导致社会公信力的丧失,也会透支辟谣效率与政府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