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道称,自去年12月卫生部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以来,共收到762份关于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初步确定了7个检测方法,目前正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无独有偶,据东方网报道,上海市科委正组织科研人员研究鉴别地沟油的TGP技术,旨在区别“新油”和“老油”,还召开了“地沟油检测究竟有多难”专题论坛。有关部门重视地沟油检测的工作举措令人欣慰,但这其实也说明了地沟油仍然猖獗。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地沟油检测技术而颇费周章,究竟值不值得?地沟油的问题出在利益驱使,而非技术壁垒上。即便须臾攻克了难关,恐怕也难以有效遏制地沟油蹿上餐桌。因为**油和地沟油日益拉大的差价在那里摆着,而再简易的检测技术也不大可能随时随用。面对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检测成本,很可能令这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检测技术濒于无用。因此,遏制地沟油,还是要多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对餐饮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行重新调配。比如,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弭平**油与地沟油的差价,或者对正规餐厨垃圾处理企业予以补贴,免于餐厨垃圾落入地沟油制贩者手中。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加大执法力度,采用多么严格的抽检方式进行技术检测,还是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都意味着大量行政成本和公共开支的增加,相当于筑坝堵水,总是要付出筑坝和维护的高昂费用,且面临着水没坝顶的危险。在这个问题上,疏导引流的办法,就是研究和推广利用厨余垃圾、变地沟油为宝的技术。在北京举行的餐厨园林果蔬垃圾处理技术与设备展上,经过废油提炼改造而成的彩色肥皂、剩饭剩菜高温发酵后制成的花果肥料等,就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相对于可以大量**给街头餐馆的地沟油来说,这些产品仍缺乏足够的商业价值。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与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地沟油检测技术的攻克,不如重新调整方向,将人力物力用在其他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上来。如果催生至少一种可以利用厨余垃圾中的油脂,又契合市场需求、具有足够经济价值的技术,那么所谓地沟油,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近日,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正在热播,广大观众之所以对该片抱有**的热情,大致因为它道出了中国人饮食的基本追求:自然。以高科技手段护卫出的饮食安全,不是中华饮食的习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把智慧用在如何还原一个清净饮食链条的环境,比任何高科技都来得实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