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1424亿斤,历史性地实现“八连增”,为“十二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也保障了全国粮食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然而,目前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种粮效益仍然偏低、防灾减灾压力不减的背景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会代表委员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田野,为粮食生产建言献策。强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粮食增产离不开中央财政支持。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2626.2亿元增加到8579.7亿元,年均增长21.8%,其中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从1029亿元增加到4575亿元。财政部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有望超过1万亿元。为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去年国家对三农的实际投入超过1万亿元,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形成了完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也逐步建立了“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关键在于落实,把已有的政策变为现实。目前的政策依然有优化调整空间,要把国家对农业有限的支持投入到必需的领域,把钱花在刀刃上。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装备、农业科技推广等。“今年中央的重点是‘三强三保’,把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所以在种子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等方面要突出重点,落实好相关政策。”来自辽宁省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毛丰美说,“去年我们县里的水利投入翻了倍,但是依然不够,再翻几倍都不够,历史欠账太大了。”他建议,继续加大农田水利的建设力度,为抗旱排涝保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灾害的不确定性仍是农业*大挑战2011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总体偏轻。北方冬麦区2月下旬冬小麦返青起身和5月上旬抽穗扬花的关键期旱情得到及时缓解,长江中下游夏旱影响有限,洪涝和台风灾害偏轻。那么,2012年的天气还会如此“关照”中国吗?全**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从全国来看,近期云南地区出现了连续三年干旱,东北地区入冬后的降水也偏少,发生春旱的几率增加。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增加,强度在加大,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干旱是造成我国粮食减产的*大“元凶”。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年至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3.26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以中等干旱的2010年为例,全国因旱损失粮食达168亿公斤。“农业*大的挑战就是灾害的不确定性。”全**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说,旱灾、涝灾、高温等灾害都会给粮食生产造成损失,必须加强流域治理,深入实施土地改造,提高防灾减灾的工程能力建设。特别要在农产品商品率高的重点地区和低产的连片贫困地区继续加大投入,强调工程建设的前瞻性,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农民和地方政府种粮抓粮积极性面对汹涌的城镇化浪潮和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现实,常常有人发出“未来中国谁种粮”的感慨。代表委员认为,解决这个难题,必须保护和提高农民务农种粮与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去年12月26日,**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200个产粮大县、300名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300名种粮售粮大户和100名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充分释放出“重农抓粮者、支农兴粮者、务农种粮者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的积极信号。目前,我国对农业生产实施多项补贴政策,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2011年农业“四补贴”规模比去年增加14.7%。同时,粮油大县奖励增加40亿元,小麦和稻谷*低收购价大幅提高,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发挥了显著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凤台县李冲回族乡魏郢村食用菌养殖专业户鲁中祝说,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不要大起大落,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收益预期。“价格暴涨也不是好事,得利的只是少数人,*终伤害的还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