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逛庙会的人确实少。”老北京网总编张巍比划着。往年,买票的人流能一直排到过街天桥上,连马路对面都有,可今年,即使是*火的庙会,也不敢奢望这样的景观了。游人少,有客观原因,一是今年春节早,天气太冷,二是庙会数量增加太快,16个区县加起来,共开了300多档,分流作用明显。但在张巍看来,主观原因更为突出:“庙会发展正遭遇瓶颈,同质化严重,缺乏新意,老北京逛庙会,因为这里有平时吃不到的、玩不到的、看不到的、买不到的,可今天哪家庙会还有这些?总是一副老样子,又做不到原汁原味,大家还有什么必要来呢?”在缺乏创新、不善守旧的背后,庙会还遭遇了商业化、管理等问题,原本丰富多彩的内容越来越稀薄,烤串小贩反而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当“年味”化作烤炉的滚滚浓烟时,无怪乎各方争议多多。春节不是烧烤节,庙会不应成为“烤串会”,可怎样才能突破这个困局?张巍今年共参与了4档庙会的策划与实施,在一家庙会整整守了7天,用他的话说,这是为了避免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聚焦在一点上,更深入地去思考。逛庙会的外地人多了北京晨报:今年各庙会人流渐少,*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张巍:*根本的原因还是同质化严重,缺乏新意,在许多老北京人眼中,庙会已没什么“正经”东西,就算*火的烤羊肉串,许多还是鸭肉冒充的。既然做不出“年味”,大家当然不来,相比之下,倒是逛庙会的外地人显得更多。北京晨报:各庙会情况参差不齐,这是不是也有操作水平的因素?张巍:确实有,北京庙会分两个集团,龙潭湖、厂甸、地坛等原本有公园的,属**集团,其他多是**集团,在环境、舞美、节目、管理、特色商品等方面,双方差异颇大,比如今年厂甸庙会,开幕式舞台搭建的水平确实出色,体现了***“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以下同)的实力。因为**集团资金雄厚,即使将创意、演出等外包给公司,接单的也多是国有企业,可以申请文化创意基金,而**集团就很难了,接单的公司要考虑经营问题,运作空间相对小。庙会这样才“有劲”北京晨报:今年春节早,天气冷,这是不是导致庙会冷清的重要原因?张巍:这个因素存在,但不是根本原因,今年庙会冷清,可到雍和宫、广济寺上香的人却超过以往,这说明什么?春节作为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涵,人们利用春节祭祀先人,为新的一年祈愿,这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我们不能把春节庸俗化,变成单纯的吃喝玩乐与舞台表演。传统的庙会首先要满足祭拜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才延伸出庙市,可今天的庙会只有庙市,没有祭拜,自然难以持久,因为无法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在地坛等庙会,确实也弄了个假皇上在那里表演祭祀,可完全没有祭祀的神圣感,况且传统祭天地是在春节进行的吗?这样的表演,是对天地*大的不尊敬,只能当成笑话看。北京晨报:这么说,庙会要找到它的魂,不能只靠庙市?张巍:是的,祭拜与庙市原本是合二为一的,现在被人为地分开了,大家一面去雍和宫等处祭拜,一面去地坛等地赶庙市,所以大家总觉得庙会“没劲”,如果能回归传统,比如在雍和宫外办庙会,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历史上白云观庙会就是这样合二为一的庙会,可惜因消防、安保等原因停办了。庙会为何少创新北京晨报:从1984年龙潭湖**次恢复传统庙会算起,已过去28年了,当年庙会是那样丰富多彩,今天却陈陈相因,这是为什么?张巍:从历史上看,传统庙会都是民间来组织,政府只提供基本保障,主办的行会、地区、庙宇等千方百计推陈出新,以期吸引人们参与。随着城市发展,今天庙会涉及的因素更复杂了,都是靠政府来组织,一次联席会议,公安、卫生、消防、质检、文化等10多个部门参与,安全等成了首要关注的问题,创新的难度大大增加了。相比之下,今年一些小规模的庙会办得有特色,比如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南磨房庙会,办了3天,是乡里自己组织的,大家以龙王庙为中心,这里原本是农村,现在大家都上楼了,乡里给每户发200元购物券,可以在庙会上花,这样村民喜欢,商户也高兴,所以很热闹。也许将来这种“小而全”的、有特色的庙会将成为主流,历史上看,龙潭湖、厂甸庙会等辐射的范围都不大,只是后来人为地集中起来,反而失去了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