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的公共安全问题。各个国家和组织纷纷加强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确保食品安全的行动计划,积极建立和完善本国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特点和优势
纵观主要发达国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可以看出,各国都具有比较完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各部门监管职能清晰,企业自身责任明确,并有多层次立法作为保证。其主要特点包括:
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推行的基础,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物链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整合资源实行统一监管。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过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将食品安全的监管集中到一个主要部门,并加大各相关机构间的协调力度,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职能交错造成的管理体系混乱。
涵盖食物链的全程管理。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这些标准既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令,也包括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既包括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也包括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监管工作公开透明。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社会公众参与其中,可使相关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为有效,同时也能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信心。
启示和借鉴
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主要分属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近10个部门,不同部门仅负责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造成了部门间职责不清、管理重叠等问题。另外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涉及食品安全的都只对食品质量、食品卫生等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不能充分满足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一是应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调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理顺和明晰各部门监管职能。在目前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监管部门数量,合并监管职能。按照“从田野到餐桌”的食物链再造食品安全管理流程,组建相对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实行项目制与全流程管理模式,确保产品质量可控性及责任的可追溯性。
二是2009年生效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安全分段管理,明确了种植养殖环节、生产加工、流通、餐饮等方面的监管部门。只有卫生、质监、工商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严格依法办事,共同编织更加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对问题食品产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落实监管措施,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把食品安全标准变成积极严格的执法行动,化作重拳打击的问责震慑,好标准才能真正发挥效用,成为护佑食品安全的利器法宝。
三是应该切实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彻底扭转当前食品安全事故中企业推诿、政府着急、群众不满意的被动局面。转变政府监管企业的思路与模式,在充分保障企业合法权利基础上,变包办代替、保姆式管理为督促、监督企业自觉履行生产经营义务,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强化**在调整企业与消费者产品损害责任方面的利益赔偿作用,加大对违法企业的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将保护所有企业的惯性思维调整到保护合法企业的正确思路上来。
总之,国家应尽快制订全国统一的食品卫生、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及全国统一检验方法的标准,各部门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或市场上流通的产品进行检验和监督执法,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