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招商网:这家小店只卖烧卖和馄饨,一次只能坐十几名顾客,但年营业额在百万元以上。每年的7月21日至9月9日歇业。老板阿桂是上世纪80年代从国营单位下海“单干”的创业者,至今已守了这个店26年。 每年暑期小店也“放假” 初次去阿桂馄饨烧卖店的人,往往会走冤枉路。记者去之前就听东亭的朋友说,采访一定要赶在7月20日前进行。阿桂的老主顾都知道,每年暑期阿桂的馄饨烧卖店是不开门的。 一星期前,按朋友的指引,记者赶往东亭寻找这家店。小店开在东亭老街东亭小学南面的弄堂内,小弄里全是挨挨挤挤的老房子,卖炒货的、卖水果的、卖小吃的……走在小弄里要注意躲让来来去去的电动车。 自东向西走进去约30米,右手边就是阿桂的店了。店很小,放了五六张桌子,只能坐十几名客人。只要开门,店里的客人就不会断。去的大多是东亭的熟客。客人们熟门熟路走进门,不看价目表,扯开嗓门就喊“阿桂,一两馄饨一两烧卖”,仿佛是进了亲戚家一样。不少客人吃完都会再打包捎些给家人朋友。近段时间打包生品的人络绎不绝,都是为了赶在阿桂“歇业”前多囤点货。 扔掉“铁饭碗”开起夫妻店 阿桂名叫桂炳根,厚桥人,今年55岁,到东亭30年了。不过东亭没几个人能叫出他的全名,都叫他阿桂。阿桂的生意好,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馄饨和烧卖味道不错,很有老无锡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大家都肯定他“国营”经营的做法。 “当时我在国营店,炸油条的手艺已学得不错了,但苦于不能在外揽私活。我就把手艺交给老婆,她在私人店里做。”阿桂说,那时候他每天凌晨4点钟要去单位,老婆更是凌晨两三点就要出门,十分辛苦。后来有了孩子,两人一合计:自己有房子又能照顾家里,还是回家开店好。 于是阿桂向单位打了辞职报告。当时他是单位的“技术骨干”,烧卖做得不错,单位的两个经理先后对他做了工作,但他不为所动。当时开店不像现在,加上房子是自己的,没花多少钱就开出来了。一天搞三次卫生,桌子腿都要擦下午两点左右,正在和阿桂交谈时,三三两两的顾客又来了。客人进门后阿桂打起了招呼:“不好意思,3点再来吧,我们正在搞卫生。”阿桂说,做餐饮不比做别的行当,卫生**。店虽小也陈旧,但他从不敢在卫生上马虎。 店里虽然请了两三个帮工,但和面、烧皮冻、拌馅还有搞卫生,这些被阿桂视为“看家本领”的技术活,还是夫妻俩亲自上阵。只见阿桂老婆一丝不苟地擦完桌子,再擦长椅、墙壁,桌面、椅面、桌脚、椅脚、瓷砖墙面……小店的角角落落都认真打扫过来了。 “年纪大了,做久了吃力的。今年本来想提前放假的,但想到顾客都惦记我做的烧卖和馄饨,结果还是撑到了21日才关门。不少读天一高中或者在远方读大学的学生,一放假总归先跑来一人吃好几两烧卖和馄饨的。”说起这些,尽管看起来有些疲惫,但阿桂脸上还是挂着满足的笑。 无锡做鲜肉烧卖的难寻了 阿桂聊着,手上工夫却没耽误。只见身材瘦小的他一桶接一桶地从厨房里把熬化了的猪皮汤端出来,麻利地倒进一个个铁盘内。他说,等汤凉了,就一盘盘放进冰箱冻起来。待到**天拌陷时,再把这个包进烧卖里。客人一口咬下去会吃到很鲜的汤汁。 这些传统做法其实都是阿桂在“国营店”学到的。不过,当时的国营店一年只有15天卖烧卖。他刚开店时也是尝试着做来卖,听顾客反映说烧卖比小笼包好吃,才开始全年都卖的。“这个烧卖不同于‘烧麦’,不是包的糯米,而是包的鲜肉。估计无锡还在做这个的只有我了。”阿桂说,现在好多店为了降低成本,用的都是冻了的板肉,一般只要七八元一斤。包在小笼包里,咬下去就是一大包的烂肉,根本看不出肉的样子。 阿桂坚持每天自己去菜场选肉。“你看,我买的都是后腿肉。现在肉价涨得厉害,一斤要15元多了。”他说,这么做完全是当年在国营店里培养出来的习惯,他不想昧着良心做生意。阿桂的老婆也支持阿桂的想法,她也认为做生意就是做良心:“我们哪怕辛苦点薄利多销,也不能把信誉给砸了。” 一年卖出四五十万只烧卖 帮阿桂算了笔账:每天要用掉七八十斤肉,一斤肉做七八十个馄饨,也就是说每天要卖掉六七千只馄饨。阿桂说,烧卖一天要卖掉1000多个,店里年营业额上百万元。 阿桂说钱已够花了,好几次都因为觉得辛苦想把店关掉,好多老客人知道后舍不得,阿桂也觉得开这个店挣钱已不是那么重要。每每听到客人对他的馄饨和烧卖赞不绝口,他就觉得付出是值得的,所以就这么坚持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