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招商网:蔬菜 “催熟剂”被使用,我们还真不能仅责怪菜农。因为菜农种菜是为了图个好收成、好效益,而且他们也只在意“催熟剂”能让蔬菜“早熟”,并不去研究“催熟剂”有没有副作用。正如安徽一姚姓菜农所说,一个地方只要一家用了催熟剂,管它有没有副作用,其他人家也会跟风使用,“大家都用这个东西,你如果不用,价格没有竞争力,消费者不认可,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蔬菜“催熟剂”为何能大行其道?于菜农而言,背后有利益驱动是肯定的。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有“为了使部分果蔬果实早转色,允许在绿熟后期用**利等植物激素催熟”的国家规定,而在这个规定之后,相关检测体系又存在“盲点”,检测标准、检测手段、监督措施不能及时跟进。目前在“无公害蔬菜”的检测体系中,并没有“催熟剂”的相关检测指标,尚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因此无法判断植物激素的使用是否过量。而有关部门对“催熟剂”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到底有没有害?竟然给不出明确说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菜农们如何使用“催熟剂”,当然也就没有了章法可循。正因为如此,一些菜农就有了“如果想成熟快一点就把浓度配大一点,想迟成熟几天,就把浓度配低一点”的随意性。有的则是“从幼苗时开始打,一茬黄瓜要打五六遍。”根据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大残留限量》的规定,**利在番茄(西红柿)中的*大残留限量不能超过2mg/kg。而对“催熟剂”想打多少打多少,一茬黄瓜要打五六遍,“催熟剂”在蔬菜中的残留量,就可想而知了。蔬菜是消费者餐桌上离不开的食物。“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是中国古老的训诫。而“催熟剂”成“法宝”,蔬菜难逃“一抹”,势必会使消费者餐桌的安全存隐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对于“催熟剂”的监管不能再留“盲点”, 相关检测体系、检测标准、检测手段、监督措施必须及时跟进。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消费者吃上一盘“放心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