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月开始爆发的台湾“塑化剂”事件还在继续酝酿着,调查范围也在继续扩大,涉及的食品产品也越来越多。据说食品中存在了30年的塑化剂让台湾引以为傲的监管制度受到了质疑。 30年来,塑化剂为何能逃过层层监管? 管制架构失效 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表示,*关键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办法管理*新出现的一些化学品。台湾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多种,且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湾“环保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目录”外的空白区域成为隐患滋生地。此外,包括DEHP在内被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的有78种。按照规定,对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采取的是“事后报备”的管理方法,“监管只是名义上的”。 实验室检测体系漏洞 在台湾,食品检测只参照“两表”:肯定性物质列表和否定性物质列表,至于不在“两表”中的物质,台湾“卫生署”的检测员通常不会注意。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检测制度,加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专业检测,以弥补一般的政府检测部门所做的例行检测的不足。” 食品追溯制度不足 台湾是世界上**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但是很遗憾,这个制度只局限于生鲜领域,且*近三年都是停滞的。”詹长权认为,继续完善食品追溯制度迫在眉睫。 “名优产品”抽检率过低 台湾有关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确定“GMP微笑认证产品”(由台湾“经济部”评定的名优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过低的抽检率和对业者自觉的过度依赖是酿成此次大祸的重要原因。”詹长权说。 台湾30年来*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孙璐西教授表示,“塑化剂中的DEHP(邻苯**酸酯)成分被台湾‘卫生署’明确归类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比****毒20倍,按照现在检测出的含量,一个人每天喝一杯500毫升掺了DEHP饮料就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更令人震惊的是,5月30日,昱伸香料负责人赖俊杰坦承,他在起云剂中添入塑化剂已将近30年,而早期所用的DOP(通用型增塑剂)比DEHP更毒,一直到5年前,才改用DEHP。 对于*受大陆关注的“有毒芦笋汁”,杨寿正则表示,“销售**于台商较为密集的闽南,由小贸易代理商进口并在小超市和零售摊点**,涉及到厦门、东莞等地”,而“大陆其他地区绝无”。并且,“目前统一集团已经通过三种渠道回收有毒芦笋汁,一是贸易商封闭库存,二是接受中间渠道和消费者的退货,三是通过清查进行回收。” 白兰氏公司随即公开表示,该公司生产的受“起云剂”污染的儿童钙片与维他命产品,并没有在大陆销售。 康师傅**部负责人陈功儒也向媒体强调,该公司在大陆地区销售的任何饮料产品都是在当地生产的,与台湾地区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