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千次的纸上谈兵不如一次真正的执行,同样的道理,多次的曝光也肯定不如一次强有力的执行。食品安全问题关系重大,监管不能打酱油已经是一种常识,可这种常识却往往被忽略了。 央视新闻频道曝光了河南生猪产区养猪户利用国家明令*止使用的“瘦肉精”喂出“健美猪”的新闻,并且这些服用*药的猪肉竟然有许多进入了**肉食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 “健美猪”的花样并不高明,就是在猪饲料中加入“瘦肉精”,饲养者也并非不知情,而是有意为之。这样的现状,无疑在告诉我们,食品安全的警钟应该长鸣,而饲养者知法犯法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可以说,“健美猪”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扎根于现实的。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很多人只喜欢瘦肉,而平常的猪肉又完全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种情况下,加入“瘦肉精”的健美猪就诞生了;另一方面,则是利益的驱使。家猪养个七八个月,才能出栏,不过二三百斤,而且收益也很小。而健美猪则不然,短期内就能获得*大的利益,每头猪能多赚上千元。这种情况下,健美猪能不成为饲养户的**么? 这样的监管,难怪食品安全问题总能趁虚而入?这次,央视曝光了健美猪,接下来必然有一些问责的动作,但成不成系统,会不会是一条链的问责?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检测,不能总依靠媒体曝光或我们身体的异常反应,这是不合情理的,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相反,这样被动地维护安全问题,只会让更多的食品问题趁虚而入。 说到这,你和我或许会有同样的疑问,既然 “瘦肉精”是国家三令五申明令*止的,可为何还有人大胆地用呢?我们的监管在哪里?必须承认,我们的监管部门并不缺少,但新闻里也说到了,有些所谓的监管,只要交钱就行:养殖地检验检疫合格证明2元、检查站100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10元……而公众期盼更多的监管部门来约束,但有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多一道监管程序只是多了一套收费流程而已。 因此,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先对监管者开刀,如若不然,食品安全问题就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