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后世界各国进入流动性过剩时代,各种资源产品价格纷纷上扬。粮食价格也在上涨。有关报道说,瑞士基金管理公司AislingAnalytics的软性商品交易员法奈尔表示,随着人口迁移入工业化地区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食物价格料将持续上涨一段时间。他还表示,由于价格波动性太大,食糖进口商很难获利。他认为监管者或许应该设定“(价格)合理性限制”以平抑价格波动。洲际交易所(ICE)3月期糖在2月2日触及合约高位每磅0.3608美元,为30年来*高点。在谷物、食糖、咖啡和可可等软性商品价格急速上涨之后,食品价格上涨已蹿升为全球性的政治议题。 法奈尔说,“对消费者不利的消息是,食品价格可能持续上涨,原因是人口增加、人们从农村迁徙到工业化城镇、并且增加粮食消费。”“通胀是未来不可避免的,全球(软性商品)市场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极端的波动性以及价格急涨,这就意味着市场需要激励生产者增产。” 用国人更易理解的术语说,法奈尔归纳的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此外还有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食品投机需求。 人口增长会进一步提高对食物的需求,农地被城市化工业化覆盖则减少食物的产出,而放弃农业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则更进一步提高了对食物的需求。但是食品作物受天气左右而无法持续稳定生产。即使食品作物因为种植面积或单产提高能增加产量,其幅度照例很难赶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也因此马尔萨斯的悲观人口论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 目前全球一批新兴工业国崭露头角,这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全球更广泛地区展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1950年代达到53.8%,城市人口4.47亿。到201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76.0%和10.11亿;1950年**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为17%,城市人口为2.87亿;到201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6.2%和26.12亿。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1倍多,而发展中国家增加8倍多。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意味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也意味着食物生产相对减少。这样的差距和缺口,将来还可能会扩大。这意味着食物价格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世界各国应对突然暴涨的食品价格,多采用增加库存,给居民发放补贴或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等措施来应急。考虑到俄国、印度、越南等国都实施了粮食*止出口,遭遇重大饥荒时想通过进口来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如通过提高食物生产效率,降低极端天气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人们依然可以支撑全球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稳定推进。而这需要从适度提高农产品(18.03,0.33,1.86%)价格来提高农业从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同时增加大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投入来保证。 如能让农民收入合理提高,食品价格一定程度上涨并非一无是处。从这个角度看,有效的监管、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共同作用,或可让食物价格上涨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