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假红酒事件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这件事令葡萄种植之的乡昌黎当地十分汗颜。
日前,河北秦皇岛昌黎县部分葡萄酒生产企业**售假问题被央视曝光之后,引起了国家质检总局,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质检总局连夜进行紧急研究部署,决定立即派出督察组赶赴河北督导地方进行查处。据了解,目前,由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三级力量组成了专案组调查,而5家被曝光企业中野力、嘉华、更好3家造假制劣、仿冒侵权违法行为的事实基本被查实。目前,秦皇岛市已决定从去年12月24日起到今年1月31日开展干红葡萄酒专项整治。
此类事件在媒体曝光之后,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可谓反应迅速,查处迅速。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地制售假劣葡萄酒绝非一家企业所为,更非**售假者三五日之举,而是形成了**售假的产业链,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难道真的不知情?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近些年来,河北省的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食品重大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这无疑反映了当地在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健康发展中存在着监管缺位和护短意识的硬伤。据媒体披露:对于制造假酒的行为,昌黎当地有关部门并不是没有监管措施,在不少葡萄酒厂的车间里都安装着的监控***,这些***都连接到了当地的质监部门,还设有专人监控。但在不少酒厂,记者看到,工人们就在这些***底下毫无顾忌地灌装着**的**葡萄酒,监控***成了摆设,大量假葡萄酒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被制造、被销售。
其实,我们习以为常的是,政府部门对此类事件往往是大事化小,或者“降格”处理,要么干脆出面辟谣,毕竟,对地方政府而言,这是件极不光彩的事儿。但是,在发生了**的三鹿事件、红心鸭蛋事件、毒蒜事件乃至假阿胶等事件的河北省,如果没有铁腕手段,没有问责机制,再加上企业缺失良知,利益至上,那么,食品行业的“河北制造”将自取其辱! 河北食品安全往事历历在目:“红心”鸭蛋石家庄造。此前河北省不法商户违规添加苏丹红工业染料,生产加工有害“红心”鸭蛋,冒充白洋淀红心鸭蛋销往北京市场的情况,将名优农产品害得不轻,暴露出“原产地保护”缺位的背后原因;而三鹿事件更是妇孺皆知,三鹿的悲情故事将镜鉴河北乃至中国企业之未来。
而且三鹿事件不单单是毁掉了一个大型企业,河北乳业此后分崩离析,企业各自外嫁;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则可能砸掉昌黎这个葡萄酒原产地域的品牌。此前的2000年8月,昌黎被命名为“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和“中国干红葡萄酒城”;2002年,昌黎葡萄酒成为****个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此外,更为引人深思的是,河北因三鹿事件而被撤职的大大小小**一连串,为何却难以避免昌黎假酒事件?而且每次食品安全事件中,除了政府监管需要加强外,作为责任主体的企业理应主动深刻反思。其实,在河北的民营企业群体中,冀商文化的缺失是*大的硬伤。此前的浙商为了挽回声誉曾公开销毁伪劣皮鞋,此后,浙商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培育**,实现了再度崛起。其实,近年来河北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为当地的企业提出了若干课题,比如企业社会责任,比如企业质量管理,比如企业公民的诚信建设等等,只不过,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漠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对河北而言,三鹿事件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的教训不是刻在石板上,不是印在三鹿的墓志铭中,而是深深地烙在了河北人的心中;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则再次为河北省敲响了警钟,昌黎干红葡萄酒曾一度是河北的自豪,而往后昌黎葡萄酒业必将跌入低谷,遭遇重新整肃,昌黎乃至河北喝下的只能是自身酿造的苦酒。
河北当公开反思“河北制造”为何红灯频闪?公众食品安全的底线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否则,“河北品牌”乃至“河北制造”的悲剧将注定会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