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南翔小笼文化展、上海南翔小笼节 9月29日,在南翔老街拉开帷幕。开幕仪式后,千桌万人小笼盛会正式启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一字排开,倒上醋,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小笼就上桌了。游客们纷纷举箸,乐滋滋地享用这上等的美味佳肴,场面蔚为壮观,整条街上充溢着小笼的鲜香气味。 今年南翔小笼节将通过品小笼、逛老街、访古寺、游名园、买特产等活动。让市民游客不仅体验美食的魅力,也感受南翔古镇的千年韵味。据悉,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1月7日。 本届南翔小笼节共分“小笼情”、“世博韵”、“畅想曲”三大板块,包括开幕式、南翔小笼美食街节、南翔小笼制作电视大赛、古猗园竹荷文化节、南翔戏曲庙会暨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凝固的梵音”上海佛教建筑摄影展和南翔人书画作品展**式等10余项活动。 百年历史享誉中外 南翔小笼,是上海人家喻户晓并喜欢的美味点心,其美味已为世人喜爱,现已成为上海美食大使扬名海外。名闻遐迩的南翔小笼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南翔小笼馒头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后曾称南翔大馒头,由于方言的关系,上海人俗称的“南翔小笼馒头”,并不是北方人所指的“馒头”,而是以皮薄、馅大、汁多、形美著称于世的包子;又由于其用文火和小笼来蒸制,所以上海人又称其为“南翔小笼包”。南翔小笼历经岁月的沧桑,它在中国食品点心史上是一种享誉中外的精美点心,如今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顾名思义,南翔小笼诞生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南翔,古名槎溪,南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建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是具有1500年历史的江南名镇,1991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南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繁荣,宋元以来就以物产繁盛而名闻遐迩,享有“银南翔”之称。自明代以来,南翔人才辈出,文人雅士竟建园林,明清两代建园25座,其中尤以江南名园古猗园为代表,故又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称。 做工讲究魅力独特 中国各地都有包子,南翔的小笼包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关键在于它的做工讲究,肉馅精良。据专家初步考证,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为皮,馅料用的猪腿精肉都是用手工剁成的,肉馅里还加上肉皮冻。 做肉皮冻很讲究,*独特的是不用味精,用隔年老母鸡炖汤,煮肉皮成冻,拌入肉馅,馅里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每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每只加馅3钱,折褶14个以上。出笼时呈半透明状,形如荸荠,小巧玲珑。拨开小笼包的面皮,可以清楚地看到丝丝黑白的蟹肉和粒粒金色的蟹黄密密地镶嵌在肉馅里,一同造就了****的美妙口感。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着姜丝,咬一口南翔小笼,其肉馅里鲜美的汤汁,令人感觉余香在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