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害是指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的损害,是由于高温超过作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影响正常开花结实,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作物高温热害和果树林木日灼,此外,高温对畜、禽、水产鱼类等也会产生一定伤害。 高温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产生不可逆的毁灭性伤害。高温是一种看不见的“暗灾”,不像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影响那么明显,且少有大规模发生,很多人对作物受高温影响导致减产的真相并不了解,所以经常不能及时地“扼杀”住高温威胁。 作物生长过程中,有些发育期对高温较为敏感。一般来说,相同强度的高温胁迫对作物生殖生长阶段造成的伤害要明显大于营养生长阶段,所以说作物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是对高温敏感的关键期。以水稻为例,水稻的危害敏感期是水稻的盛花期至乳熟期,水稻受害表现为*后三片功能叶早衰发黄,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秕粒率增加。长江以南的早稻、早中稻、杂交稻的灌浆期正值盛夏,往往深受其害。高温酷热还会使棉花因蒸腾作用加大,水分供需失调,产生了萎蔫和落蕾落铃现象。此外,高温也会对黄瓜、茄子和菜豆等蔬菜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引起蔬菜落花,使座果率降低,马铃薯受害后退化,薯块变小。 为什么高温会对谷类等作物生长造成如此严重伤害?随着温度升高,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致使干物质累积有所减少。高温还会降低植株的光合速率,呼吸消耗大大增强,使作物的**组织受到损伤。并且高温会**花药开裂及花粉活力,降低花粉粒的授粉能力,造成空粒,从而导致产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农业气象上,一般将连续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高气温高于35℃、同时极端*高气温38℃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的天气定义为高温。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期对高温的敏感程度不同,高温危害指标也稍有差异。若在高粱、麦类、豆类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发生连续多日的高温,作物的产量减少可达30%至50%左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态势明显,极端气候事件增多,高温灾害频频出现,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日趋严重,每年因高温热害额外增加的农业防灾减灾和生产管理成本也不容小视。 中央气象台正研级**工程师钱拴说,高温热害通常出现在6月至8月,多发生在南方,太阳高度角较大,辐射强烈,地面吸收和累积的热量相对较多,地表升温较快,容易给作物造成高温伤害。 还指出,高温的发生常常伴有少雨,形成高温干旱,对作物产生高温*熟和干旱胁迫双重影响,严重破坏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都会出现超过35℃的高温天气,威胁谷类抽穗扬花。高温在北方也时有发生,如小麦生长后期有时会遭遇干热风影响。 干热风又称“火风”、“热风”、“干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其风速在3米/秒或以上,气温在30℃或以上,相对湿度在30%或以下。干热风一般出现在5月初至6月中旬的少雨、高温天气,此时正值华北、西北及黄淮地区麦类抽穗、扬花、灌浆时期,植物蒸腾急速增大,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甚至枯萎**。 干热风与高温热害的关系,干热风是一种较常见的高温灾害,高温情况下不一定会出现,但干热风发生的同时一定伴有高温、低湿和一定风力。也就是说干热风是又热又干又有风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高温灾害。不论单一的高温还是高温干旱同时侵袭,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对于农作物高温热害的预报、预警,农业气象工作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主要通过紧密结合天气预报,并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所处时段,特别注意作物对高温敏感的关键发育期,如水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及时预警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并提供相关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建议农业生产人员做好相应农田管理,防御高温热害。 此外,相关部门还可采取长期防御措施来抵御高温伤害。钱拴建议,一是选育耐高温的作物品种;二是根据品种特点,选择适宜的播栽期,调节开花期,使作物高温伤害的敏感阶段避开高温;三是通过合理布局,改革耕作与栽培技术,也能取得防避高温危害的效果。在高温期即将来临或到来时,还可以采用以下应急措施减轻高温危害,一是在高温时段合理灌溉或喷灌,增加空气湿度,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预防或减轻高温危害;二是采用化学防御措施,使用化学药剂或化学制品对植株进行处理,通过改变作物植株体内生化过程来抗御高温。 随着全球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在持续升高。异常高温事件呈上升势头,严防高温灾害,为农业生产构筑保护屏障十分必要。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温热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