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12316新农村热线”专家通过走访和电话询问的形式,对我省农村部分村屯当前玉米储量和存放条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粮食放坏了,造成农民减收,而粮食损失造成的影响更大。 在怀德镇西北角一户白酒生产的小作坊门前,有大堆发霉玉米穗,估计足有三四公顷产量,还有两万多公斤的霉玉米粒。院内只有一个看门人,他说霉玉米是3天前以玉米棒子每公斤0.4元,玉米粒每公斤0.7元收购的,停产两天原料就堆住了。 杨大城子镇黑岗子村,五六家的玉米都存放在自家小园子当中,这个村子25%的玉米没卖,100%“地趴”存放。在**家,专家组用叉子扒开玉米堆,堆底有5公分厚的冰,扒一个小坑就见到5穗空玉米穗轴。**家种了2公顷玉米,卖了一点,剩下的大堆自留,喂自家的7头牛和23只羊。户主于洪赫说:“这么多经管不过来,糟践点算啥,鸡、鹅、鸭不然也得喂,老鼠能吃多少”。 第三家是李彦革,种了4公顷玉米,他说“年前的11月至12月价挺高,天天都有新高,寻思再等等更高的价,没成想1月份掉价了,年后价也不高。”据说这样存放浪费很大,老鼠吃的可比鸡鸭祸害多得多。 毛城子的孙万有家正在倒玉米堆,堆底下露出的部分马上化成水,堆旁有一头母猪,有7只鹅,5只鸭,鸡10多只。只见堆底有少量的发霉穗,更有大量的空玉米棒和老鼠啃咬的半粒玉米穗。他说:“这样放明知道浪费没办法,如果搭玉米栈子就得买木杆子要花500元,还得年年搭费事费钱,再说也没遇到今年这样雪大的年头哇。” 玻璃城子粮库为公主岭东粮公司代收玉米,收购价干玉米每公斤1.68元。专家组遇上长岭龙王村的刘国鹤卖粮,结果出来25.1个水,每公斤1.46元。他一车1.5万公斤,卖了2.19万元,去了运费1200元,剩下2.07万元,减去每公斤2分脱粒费,他每公斤净剩1.36元,他一肚子委屈。他包了10公顷地,算是种粮大户,只因居住偏僻路不好一直没卖,现在气温逐渐升高,大堆存放有危险,不得不卖了。他早上7点出发,35公里路走了5小时,路上有几处要用拖拉机拽,所以运费花了1200元。 在玻璃城子董家村,村主任隋广民介绍,当地农**要以玉米种植为主,每家1.5公顷至3公顷面积,存放100%是“地趴”,目前还有60%没有卖出去。也是因为路不好,商贩上门收又压价,村民心理不平衡,拖到春天放不住了。这样存放他算的账是每公顷损失约400元,他们村玉米面积是500多公顷,光粮食损失就是20万元。他认为,农户“地趴”储粮是出于无奈:一个是种植量大没办法存放;二是当地气候比较干燥,农民多年养成了习惯;三是当地没有别的资源,买木杆子投资费用太高。 在扶余县肖家乡王家村,家家门前大堆的玉米没有出售,只见堆放整齐,有苫布防雨雪临时苫盖,每家都有300至600平方米砖铺的场院。这里是玉米种植专业村,每家至少3至4公顷流转来的土地,从品种选择到粮食存放都有自己的一套套路。粮食质量好,每年“五一”过后卖干粮,村民富裕,村容整洁。同样是“地趴”,结果不同,效益不同。 专家通过电话与德惠、榆树、九台、农安、吉林、舒兰等地的农民沟通,了解到他们的玉米50%是“地趴”。还有一部分电话反映,当地推行的铁玉米楼子只给住在路边,住在村里的不给。 调查显示,我省的“地趴玉米”大部分存量在公主岭和农安以西。农民的心态主要是储存玉米也靠天,没有粮食安全意识,他们舍得在产前、产中的种子、化肥、农药方面的投入,不舍得在粮食存放方面的投入,甚至不肯付出劳动力。去年他们的生产成本比往年又多了水浇每公顷300元的投入。另一种不利心态是盲目惜售,他们只打听价格,盼涨心切,不顾自己的粮食水分和存放条件,盲目等待价格升高。 农民意识需要扭转和改变,农民的困难和无奈也需要帮助解决。而除了农民自己的因素以外,交通状况是制约粮食价格的重要因素;在资源匮乏的区域,农民自己解决储粮设备确有难处。 改变现在的局面,专家建议农民:一要对不同地块、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质量、不同水分的新玉米,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采取上栈子或码趟子储藏,单收单放,分期出售,以避免季节的变化催人卖粮的尴尬;二要选棒脱粒,把虫咬病害的穗选出,单独脱粒,单独储存,以免好次互混脱粒,影响玉米整体等级;三要量力而行,没有晾晒场,千万不要脱粒存储;四要学会判断市场信息,以期货、批发市场和港口等价格参考判断行情,以当地粮食收储和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减去脱粒费和运输费确定自己售粮价格,适时出售;五要转变观念,重视存储的环节和生产的环节同等重要,别让煮熟的鸭子飞掉。 专家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被誉为“无形良田”的“新型钢骨架矩形储粮仓”的推广工作,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加大。尤其要向偏远的玉米产区,交通不方便,林木资源匮乏的村屯倾斜,而不是路边显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