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叶减产、茶农减收的紧要关头,近千名海内外茶人聚首 2010中国(新昌)国际茶业博览会,位于新昌的“中国茶市”逆春寒强势开张。面对气候等外力因素对茶产业的冲击,不少与会专家建议进行茶叶深加工,这将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并成为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茶叶减产约20% 中国茶市为茶农卖力吆喝 清明已过,浙江广大茶区本应进入春茶采摘加工生产季节。今年春茶却出现了旺季不旺、大忙不忙的现象。 据茶叶专家介绍,2月上旬正值部分早茶萌芽期,气温偏高,导致一些茶叶生长加快,部分茶园准备不足,来不及采摘;进入3月份后又遭强冷空气袭击,已抽芽的早茶园大面积受冻,茶叶抽芽缓慢,甚至僵长,采摘期整体后移。突然袭来的倒春寒,又让茶园“雪上加霜”。 “浙江春茶总产量损失超过20%,受冻茶园总面积超过45%。其中,新昌大佛龙井和嵊州越香龙井产区受灾*严重,受灾面积超过70%,受损产量超过35%。”浙江省农业厅的工作人员表示。 在中国茶市,茶农贾良发告诉记者,他家有两亩茶园,年前的大雪把茶树都冻坏了,有的枝条干瘪,有的叶子发红。茶农愁得不得了,只能向政府求助。 “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对绍兴乃至浙江的春茶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新昌县副县长柴理明告诉记者,举办国际茶业博览会,希望能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和拓宽销售渠道,*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大限度地提高质量,确保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目前,“中国茶市”各方面硬件设施已非常完善。据规划,接下来要做好“软”功夫,为茶农卖力吆喝。 柴理明告诉记者,根据“中国茶市”发展目标,将配套建设以下功能:名茶产品集散的功能、展览展示功能、茶叶检验检测功能、茶叶价格形成中心、电子结算的功能、茶叶电子商务的功能、研究和开发的功能,以及仓储保鲜、运输、包装、加工及管理服务等功能。 “通过3至5年的努力,中国茶市每年将实现20亿元以上的交易规模,实现季节性市场向长年性市场、产地市场向集散地市场、单纯的交易市场向茶产业综合体转变。届时,茶农将真正从中受益。” 柴理明表示。 春茶价格瞬息万变 绿茶指数成晴雨伞 春茶产量减少必将影响春茶价格。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从目前春茶的受损情况来判断,今年春茶价格上涨幅度在10%-20%之间属于正常。 “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造成价格提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果涨幅过大,不但会让消费者对茶叶价格产生恐惧心理,而且会影响正常的绿茶消费引导。”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茶叶科科长罗列万表示。 低的三四百一斤,高的上万元一斤……春茶的价格瞬息万变,的确让人一头雾水。 “目前,绿茶市场上还没有反映市场波动的参照物,这也导致了茶叶市场的价格混乱。”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表示。 为此,今天上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中国茶市”正式发布国内**绿茶价格指数——大佛龙井价格指数。当天,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也在新昌发布了上百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 中国茶市负责人陈霞说,根据统计指数的相关要求,他们在中国茶市的400多经营户中确定了21个抽样户作为数据采集点,这21个抽样户每天的交易情况、价格将被记录在统计台账中,作为统计依据之一。与此同时,市场里还确定了相关统计员,每天统计市场内茶叶交易人数、价格和交易量,通过加权平均后测算出平均价格。 “中国绿茶交易有了**张‘晴雨表’。茶农、茶叶经销商和政府就能比较正确地了解市场波动,绿茶产业将告别无价格参考、无消费需求参考、交易流向不清的现状。” 吴锡端说。 专家出谋划策 茶叶深加工开辟新天地 绿茶是传统农业,易受自然天气影响。在2010中国(新昌)国际茶业博览会的子论坛——中国茶叶深加工学术交流论坛上,就有不少专家建议,中国绿茶走深加工之路,实现产业升级和增效。 “茶叶深加工有利于解决中低档茶叶出路,拓展茶叶消费,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和茶资源利用率,从而*终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杜琪珍表示,目前,中国茶叶深加工产品只占茶叶总量的6%-8%,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一种具有五千年饮用历史的植物饮料,茶具有其他植物无法替代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尹军峰认为,应当充分挖掘多样化的茶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特色茶饮料产品,顺应口味多元化、差异化需求趋势,逐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功能性茶饮料,不断提升茶饮料产品附加值。 据悉,中国茶叶天然产物制品已开始在天然药物、健康功能产品、日化用品、环保用品等产品中广泛应用。2009年茶叶深加工总产值超过300亿元,日趋得到政府及茶界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