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蔬菜出口企业而言,今年的行情实在不好,主要是因为:1、订单减少,2、主要出口国韩国的货币大幅贬值,不仅没利润可言,还可能大幅亏损。 这样的外部环境,市郊大型龙头企业银龙蔬菜也不能避免。但接近年底,在银龙蔬菜基地工作的2500名金山老菜农却没有丝毫“寒冬感受”:今年他们的收入将突破2万元,增幅继续保持在20%以上。 不仅让种菜人得实惠,银龙蔬菜还为申城吃菜人作出了默默贡献。今年七八月,上海接连出现暴雨、高温天气,造成市场短期“缺菜”,于是银龙立即停止河北沽源3500亩基地的出口业务,把那里的生菜、西兰花直供上海,前后装了88只集装箱,占沪上这两个品种市场份额的70%左右。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上海冬天来得特别早,而外地又出现雪灾,远方客菜一时运不进来,这时银龙又暂停了江苏兴化5000亩基地的出口,每天供应上海的生菜、西兰花、青菜达到100吨,缓解了市民“吃菜难”。元旦、春节又临近了,公司负责人夏金龙拍着胸脯告诉记者:基地里各类蔬菜长势良好,从眼下到明年五月,生菜等品种供应将十分充足。 其实,作为上海的大型蔬菜出口企业,银龙蔬菜在经济危机中压力不小,利润也被一再挤压。为了保证种菜人和吃菜市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他们不得不进行“突围”。记者发现,目前银龙已经在生产和销售两头做了重大转型,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原来,银龙的“核心品种”是生菜、西兰花,以品种齐全、品质上乘取胜。但现在,银龙管理层认为“品种还是太单一,竞争力不够”,于是在去年开始进行了种植结构的大调整,在5800蔬菜基地中“辟”出了2000亩芦笋、1580亩特种水果。选择芦笋,是因为它是蔬菜**,市场前景好,而且其种苗成本非常高,一般农民和小企业搞不起,银龙有实力、有优势。而特种水果基地包括蓝莓、猕猴桃、有机葡萄等品种,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而附加值却十分高。如该公司近年引入的蓝莓,每公斤可卖到数百元,丰产期亩产值就可达到两三万元。到2011年,银龙蔬菜基地将开始“硕果累累”,为公司带来多个新的增长点。 在我们的印象中,银龙的销售原来也主要是面向出口。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银龙的内外销比例已变成了1∶1,这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也是考察国内市场的结果,如今安全的**蔬菜已越来越受到上海市民的认可。于是,银龙开始大幅扩充种植基地,在国内同一经度、不同纬度选择了9个大型基地,面积达到6万多亩,确保每个时节都有*新鲜的时令蔬菜出口国外、供应上海。对这些基地,银龙采取“四个确定”,确定品种、数量、标准、价格,在保证当地菜农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现在,银龙已尝试把触角伸到本市终端市场,逐步开辟了曹安批发市场、江桥批发市场、江杨批发市场、长宁区菜店以及大润发超市等。“上海缺菜,银龙从外省拉进来;上海多菜,银龙漂洋过海”―――在内外销市场之间,银龙找到了灵活的平衡点。 银龙负责人坦言,尝试产销两头“转变”,就是为了让种菜人和吃菜人的实惠不变。经济危机肯定会影响企业利润,但他们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大船”作用,通过自身完整的产业链保证了一定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