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12月株洲政府开始委派**拯救太子奶至今整整一年,太子奶屡次传出重组谈判可能成功的消息,但每次在*后关头都功亏一篑,从*初的伊利、蒙牛、达能、雀巢,到新近传出的海航食品集团、河南白象集团、方正集团、澳优乳业和新希望乳业,在李途纯和高科奶业的明争暗斗背后,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 太子奶成洗手液 密云基地是太子奶全国五大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开始,“有钱买地、没钱建房;有钱建房、没钱买设备”的李途纯,先后投资30多亿元,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兴建了五大乳酸菌奶生产基地。 因为产品销路不畅,工厂经常将卖不出去的太子奶抵作工资发给员工们,再剩下的就只能白白倒掉,“好多同事觉得倒了太可惜,就用这些奶洗手洗脸。”这位老员工无奈地表示。 密云基地的情况正是太子奶经营艰难的一个缩影,一位高科奶业离职财务人员曾向媒体爆料,截至11月份,高科奶业的销售额不到5.4亿元,并且很多时候因为市场销售的不足,导致了工厂(株洲基地)数个月来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按照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年初设定的销售目标,今年太子奶将实现12亿元的销售目标,利润要达到1亿元。而太子奶*高峰时期的年销售额则将近20 亿元人民币。 频换“大王旗” 这或许是高科奶业急于为太子奶引入战略投资的原因,高科奶业封闭式租赁了太子奶集团核心资产,其经营生产的合理利润将用于逐步偿还太子奶集团的债务。有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26亿元的总债务来说,用现有方式计算至少需要10年。而年初刚刚成立托管太子奶的“高科奶业”,似乎也越来越难以承担太子奶的“还债重任”。 而现在太子奶集团“多位高管辞职,团队涣散,市场萎缩,债务沉重,**危机,政府没心情也没有合适的管理团队,像运作五粮液那样运作太子奶,因而太子奶成为当地政府的一根鸡肋”。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冯启告诉记者。 由于太子奶债务过于复杂,资产已被抵押和司法多次查封,重在“吸金”的渠道拓展以及之前李途纯家族式运作等,这些都让政府方面头痛不已。此前文迪波亦表示,太子奶新生,临时托管方式治标不治本,非凤凰涅槃、脱胎换骨式的重组不可。 事实上,高科奶业也从未停止为太子奶找“婆家”,但此前有意向收购太子奶的伊利、蒙牛、达能、雀巢中,蒙牛和达能合资开发了酸奶,暂时不会涉足收购太子奶,伊利虽有意愿,但是受****影响,自身资金也很紧张,因此很难有大的动作。 谁又是拯救者呢? 太子奶是我国*大的乳酸菌奶饮料研发生产企业,高科奶业营销副总经理张丽层介绍,太子奶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0多个县建立起来的100个营销大区,包括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和10多万个二级批发商,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 然而收购乳酸菌饮料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冯启告诉记者,乳酸菌饮料*大的特点是原料的生产、加工等各个工艺要求很精细,原料稍微控制不好,或是发酵温度没有控制好,都将极大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外行很难管理好乳业公司。 现在竞购中的方正集团作为IT企业与乳品行业格格不入;河南白象集团主营业务为方便面,海南航空食品集团是海航集团旗下的食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含机场及铁路快餐等速食品供应,和白象集团一样没有乳制品行业的经验;而有行业优势的澳优乳业和新希望乳业则被外界看好。 澳优乳业是中国高端奶粉市场五强,仅次于多美滋、美赞臣、惠氏和雅培。澳优在国内一线、二线城市销售占比分别为40%和30%,而太子奶在三、四线城市强大的销售渠道正是澳优看重的,加上10月份澳优在香港上市,募资总额为12亿港元,手握巨额资金也让澳优乳业更有底气去开疆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