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杏花村是开原市出了名的贫困村。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元,**能来钱的就是玉米。 1999年,杏花村来了一个叫李守发的人。他说要改变这个村子,让大家都富起来。村里却没一个人相信。十年之后,在这个啥也种不活,只能种玉米的荒山沟里,李守发每年创造了200多万的财富,而且还让杏花村的人均年收入翻了十倍。 杏花村位于辽宁省开原市马家寨乡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李守发在这里出生,这里成长。入伍之后,李守发在**当了36年的兵,曾任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大校**。1999年春节,已经十年未归的李守发退休回乡探亲。在老乡家,他看到了让他心情异常沉重的一幕。 李守发:进门一看,他家里吃的饭是苞米面饼子,苞米面粥,酸菜炖豆腐。我说过 年了,怎么还吃这个。 杏花村都是荒山,山下的庄稼地里又没有别的作物,那点玉米就是全杏花村人一年到头的指望。因为村里太穷,有想法的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以至于杏花村的村委会都并入了别的村。 所有的景象深深触动了多年未归的李守发,回到长春以后,杏花村的模样还经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杏花村十年未变,还是这么穷,缺的就是个带头人。思来想去,一个月后,李守发悄悄做了个决定。 1999年2月,李守发回到了杏花村,他要做的**件事就是急着向长春的小女儿报平安。可是当他掏出手机时才发现,这偏僻的山沟里根本没有信号。 李守发:我就带着手机往高处走,往山梁上走,往大山上走。 爬到山顶,手机还是没有信号,而村里连一部电话都没有。李守发正着急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带回来的信鸽。他写了张“平安到达”的字条,让信鸽捎回了长春。他没想到会用这种方式来传递信息。 回村的**天,李守发拿来了农业政策和科教片组织大家学习。他希望村民们能受到启发,对自己的举动能热烈反响,但实际情况却让他相当失望。 李守发:学了多少都等于零,越学到*后没有人听了,听的人都睡着了。 杏花村几十年来种的都是玉米,村民们也认为杏花村就只能种玉米。对于这位大司令放弃了城里的好生活,口口声声说要引导杏花村致富的做法,包括他弟弟在内的所有人既不相信,也不理解。 看来要改变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光靠宣传引导是起不了作用的。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李守发:我做了,我挣了钱,他就眼热了,就眼红了,然后眼亮了。 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干,那就只有自己先干起来,富起来。李守发决定做出个样子来给杏花村的人看。李守发在村里没有土地,他把目光盯准了村里那些荒山。拿着4万元积蓄,李守发包下了70亩荒山。他要在这片荒山上种树,然后变成钱。 1999年3月,李守发扛上一顶帐篷,在自己承包的荒山沟里搭了个窝棚。虽然现在李守发建了房子,但是方圆1公里内仍然只有他住这。 李守发从外地买了1万棵树苗回来,他请村里人帮忙运上山,可是没人响应。李守发以为是大伙嫌不给钱,他开出了每人15元的价格。可是当他骑着自行车转遍了整个村子时,还是没有一个人愿意。 李守发:受到打击了,但是*着我一万棵树苗,那不少钱,四千多元。四千多元我要是不做就浪费了,而且山已经包了。 **天,李守发做了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把村里的壮劳力都请了过来。酒过三巡,李守发开口求大家帮忙,这让村民们有些意外。运树苗的忙总算是给帮了,李守发给每人发了15元的补贴,村民们都觉得很满意。 李守发:从那儿以后我学会了,不管找谁做活,都先说一个求您了。 从那以后,李司令求着村民帮自己栽树,还要求着给村民工钱。李守发把种下去的树苗当成了宝贝,住在窝棚里日夜看护着。可是不到两个月,种下去的树苗全死了。这下,一直在旁观望的村民们都议论开了。 弟弟李守翔:这回行了吧,钱也扔里了,工也搭上了,树也不死了,还栽啥树。那包那破荒山有啥用。 李守发坐不住了,难道杏花村的山上真的什么都种不活吗?在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化验了他带来的土壤后,给出了一个让李守发大吃一惊的结论:土壤里严重缺乏氮、磷、钾等微量元素,要想在这样的山上植树造林,就必须严格挑选树种。在专家的建议下,李守发挑选了对土壤要求不高的白毛杨。尽管李守发再次种下了树,但是村民们预言白毛杨超不过一年就会死。 村民张爱萍:这山上种杨树能行吗?它能长吗? 村民戴柏勇:哪有栽杨树的,那杨树根本就不能活,你就活了,那也是不整齐,那玩意也不带成材的。 白毛杨生长需要大量的水,种在山上就意味着水源是个大问题。李守发很清楚这一点,可是他还偏偏别有用心地把一部分白毛杨种在了大家一眼就能看见的山顶上。 李守发:我*先种的杨树就在山顶上。 记者:是那个吗? 李守发:对,是山顶*高的那个,我要把杨树栽到山顶上让乡亲们每天都看到杨树在不断地成长。 记者:浇水、施肥这些东西怎么办?这么高? 李守发:蓄水池,我是用人工把水挑到山上,后来,又用水泵把水抽到山顶,然后浇灌。 每天都看一遍,就像看我的兵一样。 在李守发的精心呵护下,2000年春天到来的时候,白毛杨成活了。这是杏花村的荒山上**次栽活了树。李守发非常高兴,树能种活就意味着这是获得财富的开始。而这一切有一个人悄悄看在眼里,她就是同村的戴柏勇。 戴柏勇是个脑筋活络的女人,干起活来也是手脚麻利。但是不管她怎么折腾,家里的收入就是上不去。村里分给自己家的30亩荒山,她也动过脑筋,可是种啥啥不活。李守发回杏花村以后,戴柏勇就一直在留意这个捣鼓荒山的“司令员”。 戴柏勇:他侍候那树,赶上那时候当兵**了。管理的就像那个,管理那个**战士去了,拿它当回事。 李守发种下的白毛杨,竟然奇迹般在杏花村的荒山上活了,戴柏勇的心也跟着亮堂了。她**个找到了李守发,提出也要种白毛杨。 戴柏勇:不多整,俺试着看的想法,你给我点就行,我不多整,我怕这一不卖去咋整。 戴柏勇的到来让李守发很高兴。李守发帮戴柏勇买来了树苗,又指导了种植技术后,他还向戴柏勇承诺,只要她愿意种,树木的销售由他负责。 山顶上的杨树生机焕发,它们代表着杏花村财富的希望。对于李守发来说,这些树更像一面昭示着胜利的旗帜。自从戴柏勇种上了白毛杨以后,一直反对李守发的亲弟弟,李守翔开始动摇了。 李守翔:他能栽活了,我就跟着就栽了。咱没有学识,咱跟着后边走。既然他走的路,咱走就不能湿鞋了。 李守发:他就说,能不能给咱哥们儿也包块山,俺们也整点树苗,光看着你富裕不行,让俺们也得富裕点。 李守翔借钱包下了130亩荒山,种下了白毛杨。李守发告诉他,白毛杨3-5年就能出售,到时候就可以卖出10元一棵。看到李守发的弟弟都这么干了,村里的其他人也眼热了,杏花村掀起了包山植树热,而李守发也乐于给大家做技术上的指导。村民们都美滋滋地计算着3年后至少能挣1万元。 2002年,村民们种下的白毛杨已经长得枝叶茂盛,原来的荒山不见了,杏花村完全变了个样。李守发非常高兴,他当初的执着终于看见了希望,而且马上就要换来财富了。但就在这时,包了山的村民们却闹起来,因为他们觉得上了李守发的当。 2002年底,这是白毛杨种下去的第三年。白毛杨市场价格突然急转直下,远远跌出了当初的预期价。村民们都想趁早把树砍了卖钱,可是一打听才知道,政府对于砍伐树木是有严格规定的,就算是自己家的也要成材以后才能申请砍伐证。价格下跌加上砍伐不成,村民们把满腔的失望和怨气都加在了李守发身上。 李守发因为把荒山变成了绿林,成了全国的先进典型人物,获得了很多荣誉,还做了全国巡回演讲。这下,村民们总算是找到了当初李守发号召大家包荒山种杨树的理由。李守发一下子陷入了百口难辩的困境。他的弟弟李守翔成了**个发难的人,他向李守发提出要退山。如果李守翔真的退了山,村民们就会群起效仿,那么即将要成材的树因为没有人浇水管理就会死掉,而刚刚绿起来的山又会荒了。李守发一下子慌了。 李守发找到李守翔,极力劝阻李守翔不要退山,他甚至提出以18000元的价钱转包过去。费尽口舌,李守翔终于答应了哥哥不再退山。李守发又向村民们承诺,只要不退山,以后的树苗、技术由他免费提供,树木的销售也由他负责。村民们的怨气总算消了。退山风波虽然平息了,但李守发觉得赚钱的事情更加紧迫了。对于能种活白毛杨都是个奇迹的杏花村,还能靠什么挣钱呢? 曾经的司令员,许下承诺,一定要找到致富的法宝。希望落空,遭遇信任危机,是真心干事还是沽名钓誉?风波之后,李守发用什么样的财富证明自己的清白? 十年未归的李司令看到穷困的家乡,决定带头致富,却遭遇村民的信任危机。自己单干,包荒山种杨树,邻近收获,等来的却是急转直下的市场。平息退山风波,李守发还能在荒山上做点什么值钱的文章呢? 自从种了杨树,落叶一层一层腐烂在土壤中,几年下来,缺乏微量元素的土质开始有所改善。李守发试着种了人参、枸杞,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有一天,李守发听乡里的领导讲起了一个当地的传说。 乡党委书记张雪:有一个娘娘专门伺候这个慈禧太后,然后回来探亲的时候,给慈禧太后带回一点马家寨产的榛子,慈禧太后吃了之后非常满意,然后亲赐马寨乡榛子是御榛。 李守发不知道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但是这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杏花村零零星星分布了一点野榛子,收获的时候,村民偶尔会捡些拿去卖,但因为卖不起价钱,村民们也就没拿它当回事。 村民戴启斌:那玩意,一般的没有人上山去采,也不值钱,没人整。 那本地榛子到底有没有经济价值,能不能栽培呢?李守发在市场上发现了一种美国大榛子,售价为15元每斤。李守发拿本地榛子和他做了比较。 李守发:它大不香,果实松散,这小,香,果实坚实。 榛子原来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对榛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当时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李守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003年,在专家的指导下,李守发从杏花村野生榛子里选育了一些优良品种来着重栽培。等到销售时,榛子却只卖出了2元一斤。难道种榛子又是一条没有希望的路?李守发还能找到什么赚钱的法宝? 2004年,赵本山的《刘老根》开始在东北热播。因为拍摄地是在开原所属的铁岭地区,《刘老根》在开原的收视非常火爆。与此同时,与电视剧同名的商标掀起了一阵抢注热。 李守发受到了启发。他用自己的名字为榛子注册了商标,并在开原市开设了榛子专卖店,价格就定为15元每斤。李守发没想到,正是当年那些让杏花村人误解他的先进典型报道帮了自己的大忙,开原的市民已经在各种媒体上知道了李守发的大名。 消费者:上街看见这个牌匾以后,买过几次榛子,吃了特别可口,特别香、特别脆。 消费者:大多数都冲他这人,吃过以后就是就常来买了,榛子也是好。 2005年,手选加工的本地榛子卖出了20元一斤,这对李守发来说是个天大的惊喜。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找到了*适合杏花村的致富法宝。李守发开始号召村民大面积种植榛子。他还顺势成立了自己的实业有限公司,免费向村民提供榛苗,并专门负责收购、销售整个杏花村的榛子。杏花村的榛子种植面积达到了3500亩,产量20万斤。 公司员工李四忠:基本家家都搞这个都有榛子山,管理都挺好。 村民孙国富:榛子山,每年能卖两万多块钱。 2006年,李守发的公司产值突破了100万。看来榛子真的能挣钱,很多村民又向李守发提出了在山上的榛子林放养肉牛的建议。因为肉牛在榛子林走动,可以帮助榛子授粉,提高榛子产量,而榛子林里的杂草又为肉牛提供了食物。 李守翔:你一天的劳动量它就是说东西都是一样干完了。既把牛放了,这榛子也管理了。 当初不理解自己的村民们现在居然能主动提出新的项目了,李守发觉得很高兴。他因势利导,引进了西门塔尔等经济效益高的肉牛品种,出栏之后由公司回收。到2008年,杏花村一共发展肉牛近500头,再加上苗木以及榛子等产业,李守发的公司年产值达到200多万,杏花村人的收入也翻了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