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买鱼的市民们会发现,鱼甚至比一些蔬菜还便宜。
以往动辄数百元一公斤的甲鱼,而今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些变化,离不开一个人——刘筠。
湖南鱼米之乡,米有袁隆平,鱼有刘筠。刘筠被业界称为“鱼圣”、“鱼院士”。
昨日,在湖南师范大学刘筠院士从教60周年暨80华诞学术研讨会上,刘筠淡淡地说:“这辈子就做了三件事。”顿了一下,这位老人提高了声音,表示计划还用两三年时间做第四件事:不让中国大鲵(娃娃鱼)从地球上消失。
刘筠说的“三件事”,简单地说就是:青草鲢鱅四大家鱼人工繁殖、中华鳖人工繁殖、多倍体鱼(湘云鲤、湘云鲫)人工繁殖。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写就一段水域传奇。
催生“水产养殖户”新行当
“成功解决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鱼类的苗种生产问题,促进了我国渔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昨日,湖南生物研究所所长陈良碧教授如此评价刘筠院士说的**件事。
自古以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可以在池塘里生存,却无法在池塘里繁殖,种苗的获得只能在江河里捕捞。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自然苗种日趋**,形势十分严峻。
1958年,28岁的刘筠主动请缨肩负了四大家鱼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研究。他深入36个县市的江河、池塘、湖泊采取上千份实物样本,经研究得出结论:池养家鱼的生殖细胞能够发育,但是,雌鱼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阶段,必须进行人工催产,才能继续完成成熟**。
水产繁殖的研究,离不开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新婚燕尔的刘筠,卷起铺盖带着学生奔赴祁东县。祁东实验基地人多床少,一张**要横躺四个壮年汉,这种情景被人戏称为“堆罗汉”,更不知有多少夜晚,刘筠就躲在渔棚的长椅上过夜。
刘筠的辛劳终于结出了硕果。这些年来,四大家鱼养殖量猛增,不完全统计累计增加纯利润超过300亿,催生“水产养殖户”这个新行当。
他让甲鱼进入寻常百姓家
甲鱼,又名鳖,俗称水鱼,是一种珍贵的经济动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被视为名贵滋补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甲鱼价格一度达五六百元/公斤。
让甲鱼从富人的专享到摆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刘筠再次制造了传奇。
他带着课题组人员奔赴洞庭湖区,经过仔细观察和摸索,他弄清了鳖的性成熟年龄、生殖细胞发育规律、胚胎发育过程、影响胚胎发育的环境因素等情况。
1993年至1995年,汉寿饲养鳖的产值达两亿多元,农民们尊称刘筠为“财神爷”。
“财神爷”自己并没有钱,为了节省科研经费,刘筠常常搭便车去汉寿,有两次差点还出了车祸。他的妻子胡运瑾知道这一情况后,只要刘筠去基地,她总要交待“莫搭便车”。
“湘云鲫鲤”专门贡献蛋白质
刘筠毕生耕耘,硕果累累,但*为人熟知的便是他在世界上**研制出了异源四倍体鲫、鲤,这标志着我国在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
1979年10月,湘阴县东湖渔场有人捕到了一条从来没见过的鱼。它个头特别大,像鲫又像鲤。独具慧眼的刘筠从这个鲤鱼和鲫鱼偶然杂交而成的个体身上,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努力,刘筠和他的课题组成功实现了鲫、鲤之间的远缘杂交,然后从极为有限的能育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并作细胞工程技术处理,产生具有自然繁殖后代能力的四倍体染色体的后代。课题组利用这个宝贵的四倍体鱼资源和正常的二倍体鱼杂交,获得了三倍体鲫、鲤,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基因种群。这一发现震惊了国际鱼类研究界。
这两种被刘筠院士称为“不繁殖后代、专为人类贡献蛋白质”的湘云鲫、鲤(原名工程鲫、鲤),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占到1/6,比起普通的鲫、鲤,体型大、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耐低温和粗饵,味鲜刺少,并可以在任何养殖水域放养,不产生后代,不干扰其他鱼类资源。
【多面刘筠】一个实实在在的“鱼痴”
刘筠出生在双峰县一个普通农家,谈到今天的成就,他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持之以恒”作总结。在夫人胡运瑾眼里,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鱼痴”。
胡运瑾说:“他这辈子除了鱼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知道,3个孩子出生,没有一个在他身边带过。如今80岁的人了,还是成天泡在实验室、蹲在养育基地摆弄那几条鱼。”
1959年,大女儿出生,刘筠正在进行鲢鱼人工繁殖研究,为铭记这一刻,他为孩子取名刘白鲢。次年,老二出生,刘筠正在研究草鱼(又称鲩鱼),他便为二儿子取名刘鲩。到第三个孩子出生时,刘筠还想取个带鱼的名字,但被夫人否决:“家里已经有了两条鱼,不能一家都是鱼,*后取名少军。”
不过,刘少军学的是鱼类专业,现为鱼类学博士、教授。他和父亲一起,同为湖南师大发育生物学博士点的领衔博士生导师。师大生命科学学院老师介绍,在鱼类实验室,你可以见到一老一少两张酷似的面容,或一起做实验,或一同探索讨论。在地处洞庭湖畔的汉寿、湘阴实验基地,这一老一少经常顶着烈日、赤着双脚在田埂上、池塘边采集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