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卖水”而建造起来的娃哈哈商业帝国,如今被多元化经营刻画得斑驳陆离。2002年是娃哈哈多元化经营元年,那年进军童装市场时,宗庆后就说:“娃哈哈童装年销售额突破十亿元。”但十年后,娃哈哈童装年公开销售额才两亿元。再过了几年,爱迪生奶粉*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宗庆后为其确定的目标是,要在创立两年内达100亿—200亿元的销售额。如今,爱迪生奶粉已经悄无声息,市场占有率不足1%。2012年,娃哈哈瞄准儿童市场需要,进军城市商业综合体,但热度尚在时,商业项目就“*到宗庆后发飙”。2013年,在整个白酒行业陷入深度调整期之际,娃哈哈宣布先期拟投资150亿元进入正处寒冬期的白酒业,直到目前,中国白酒业哀鸿遍野。尽管宗庆后或许不甘心承认各项扩张的“失败”,但每项事业与其*初预想相去甚远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数字上,从2010年开始告别高增长,陷入业绩停滞不前泥淖;2012年**出现尴尬下滑;2013年任务是800亿,结果只完成783亿;2014年娃哈哈年度目标是实现销售额1023亿,结果只完成了2/3左右,约为728亿,同比业绩罕见下滑7%,被宗庆后称是“娃哈哈业绩*差的一年”。对于娃哈哈的困局,财经评论人王海涛认为,宗庆后有*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身的局限所在——他过去的成功,他过去性格中、管理中的成功因素,现在可能成为了羁绊。与任正非,柳传志,马云这些中国**企业家一样,宗庆后也有自己的管理风格。据说宗庆后崇尚****,勤勉敬业的雍正**。在娃哈哈管理中,宗庆后也是这样落实“偶像精神”。这也带动娃哈哈的快速成长。但与当初创业不同,现在娃哈哈已经成为一艘企业航母,舵手作用固然功不可没,但更需要团队来全面协调配合。局外人很难想象,像娃哈哈这样的企业航母,却是宗庆后“一手抓”,全凭一己之智,全凭一己之力,即使是被宗庆后当做**人培养的女儿宗馥莉,在娃哈哈都没有多少话语权,比如,做白酒、做商业地产,手下的销售经理包括宗馥莉,都是反对的,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与同城企业家代表马云撒手放权,善于用人不同,宗庆后是事必躬亲。坊间流传,在娃哈哈,即使采购一把扫帚,都要宗庆后亲自签字才能报销。可能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相信,宗庆后没有副手,那么大的企业,至今没有董事会,也没有考虑过引进职业经理人。宗庆后通过每月例会形式掌控企业200名核心管理层。一个新品上市,从营销方案,产品包装,市场定价,到生产线安装设计,每道程序宗庆后都要亲自把关。宗庆后的“大家长”作风,既限制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又造成公司对宗庆后过分依赖,导致在企业未来战略和现实管理上,管理层习惯了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地过日子。在总结娃哈哈业绩下滑理由时,宗庆后认为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理念的深刻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对的,目前娃哈哈消费者多为80后、90后,他们崇尚消费时尚,上档次的产品,对广告和价格并不敏感。所以,以前娃哈哈鼎盛时惯用的战略战术,常常被告知:此路不通!现在宗庆后已是70多岁的人了,精力有限,与80后、90后的消费者有明显代沟,对消费者心理难以精准把握。如果现在还不放权和培养**人,更待何时?作为一个航母型企业,除了“一把手”,其他人恐怕光凭一己之力难以驾驭。对娃哈哈而言,除了女儿宗馥莉,宗庆后恐怕还要培养或者引进更多独当一面的**人,才能让娃哈哈拥有一个前程无忧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