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致中和”款识的火柴缸1827年西方国家发明火柴,道光年间进入我国。早期火柴用易燃黄磷制作,在砂纸等粗糙处都可以擦燃,俗称摩擦火柴。清末民初时期,为了使火柴摩擦方便和雅致一些,国内一些窑厂在烧制瓷器时,顺带制作各种青花瓷火柴缸,存放擦划火柴,放置家中供使用,既美观又实用。加上火柴厂商在销售火柴时,有散装出售,价格优惠,火柴缸应运而生。火柴缸出现在我国北方,南方尚无踪影。因为江南一带气候潮湿,裸放的火柴易受潮,不便使用火柴缸,南方人对此不太了解,一些**瓷器专家还误以为是笔洗了。由于摩擦火柴使用时间短,火柴缸历史也就一晃而过,它究竟产自何地,史料记载也基本处于空白。火柴缸属于民间大众日用品,不是**瓷器,它随产随销随用,一般不带款识。笔者几十年来收藏研究火柴,所以对火柴缸也情有独钟,总希望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家中收藏各种形状近百件,仅有一件带款识的青花瓷火柴缸,给考察火柴缸的产地带来可靠的线索。这件火柴缸内壁上釉,可存放火柴。外壁上半部印有青花三角纹图案,青花晕染,花纹朴拙,富有北方地方色彩。下半部涂上粗砂,取火柴在粗砂处一经摩擦便可取火。稀罕的是,该火柴缸底部竟有款识,好像是河北井陉窑独有的装饰技法——戳记。椭圆形的戳记字体工整秀丽,立体感强。文字大部清晰可见,上面一行:“井邑南横口”,下面一行:“×××西窑”,可惜前三字剥落。中间一行:“致中和”三个大字中规中矩。为进一步了解,特写信向河北文物研究所井陉窑考古队队长孟繁峰请教,孟教授对井陉窑的历史颇有研究。据孟教授介绍,历史悠久的磁州窑、井陉窑、定州窑、邢窑是河北四大名窑,起于隋代的井陉窑遗址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史以来各项考古调研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经他认真察看给出判断:“这件火柴缸肯定是井陉窑产品。戳记中‘井邑南横口’和‘×××西窑’已说明了它的产地,南横口是井陉窑诸窑址的一处,在发掘调查发现,已知时代为金——民国,属井陉窑一处后期窑址,是**烧制青花的地方,胎色、釉彩都相符。该件火柴缸的具体时代,就戳记形状来看,将之归为民国初为宜。”至于“致中和”三字究竟何意,令人颇费思考。“致中和”出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从网上查寻,“致中和”是个**商标,它是始创于1763年的浙江***致中和酒厂生产的五加皮品牌,后收于旗下的梧州**龟苓膏也用“致中和”商标。百年前这“致中和”究竟是这家浙江百年老店委托加工的礼品,还是河北井陉窑某个窑场的品牌,不得而知。由于“×××西窑”前三个字剥落,孟教授表示需弄清这三个至关重要的字,才好做出判断。看来这谜团也有请民间收藏高手指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