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肠道湿热是中医的病证名称,它不特指肠道某种疾病,通俗的解释就是凡消化道各种急,慢性疾病,以湿热阻滞于肠道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病证,就可以定性为肠道湿热,例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菌群失调,痔疮,胃肠功能紊乱,符合肠道湿热病证表现(也可存在于其他证型),由于涉及到的疾病种类多,所以肠道湿热引起的大便次数多应当给予重视。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痢疾)为痔——《黄帝内经》

肠道湿热病证的核心是“湿热”这种致病因子(中医称为邪气)。发病的根源是脾胃功能受损,不能消化水液,水液停滞为湿邪,如果在遇到着急上火,饮食辛辣等诱因就能形成湿热阻滞。湿热郁滞于胃肠道,影响肠道功能,阻碍肠道气血运行,损伤肠道粘膜,就引起一系列的病证表现,按病因分类,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发生于夏季,因饮食不节制,不卫生等因素所引发,朱大夫前天遇到的一个急性肠炎属肠道湿热的患者,就是因为用了腐坏的海鲜后,出现了腹痛,剧烈腹泻,一夜去了二十余次,肛门灼热疼痛,情况比较危急。还有过量饮用冰冷的啤酒,损伤脾胃的功能,都可能会发生急性肠道湿热阻滞的问题。
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黄帝内经》

慢性肠道湿热病证,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的饮食不节,长期生活方式不良,饥一顿饱一顿,或者喜欢吃辣椒,烈性白酒等特别辛辣偏热的食物,以至于脾胃失调,胃肠积累的热邪,湿热长期阻滞于肠道引起的持续性病理改变,例如慢性肠炎,痔疮出血等。在慢性肠炎的人群中,有一部分是属于肠道湿热,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便粘腻不爽,便不尽,因为湿性粘腻,火热熏蒸,还经常出现口苦,尿黄,舌象上具有明显的舌体红,舌苔黄厚腻的特征,这也是肠道湿热的一个重要体征。如内痔出现湿热阻滞表现,亦可按肠道湿热调治。慢性肠道湿热,长期的腹泻,您可经肠镜检查,排出是否存在肠息肉或肿瘤等严重疾病。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和个人经验谈谈肠道湿热证的病证特点和预防调护。
凡人多食生冷,湿热伤其脾胃,致成痢疾——《扁鹊心书》

★大便次数增多是肠道湿热的主要表现
肠道湿热的形成以“湿”为病理基础,湿再结合热郁滞于肠道就表现出临床症状。《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自倍是脾胃的病因,其的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不节制。二是辛辣油腻等食物的偏嗜。造成脾胃的运化水谷能力减弱,功能失调紊乱后,水液停滞变为“湿邪”,如果患者是阳热体质,即平时就怕热,容易上火,湿就根据阳热体质形成湿热,急性湿热病证多因饮食干净,不卫生所造成,但不排除身体既往存在脾胃湿热表现。如大量的饮用生冷油腻的饮食,脾胃迅速的功能紊乱,引起腹痛腹胀,呕吐腹泻,排便次数增多,肛门灼热下坠,这种肠道湿热情况多见于急性肠炎,或出现里急后重,所谓里急后重就是患者自觉有大便感,明显下坠感,反复的上洗手间,却排不出大便,一般伴有大便粘液多,呈赤白色,这种情况多见于细菌性痢疾。由于急性肠道湿热发生时,湿热较重,患者整体常出现湿与热的外在症状表现,如湿邪郁滞气血,出现周身酸痛困重无力,热邪充斥正邪交争,出现发热头痛,怕冷等,这些表现与急性肠炎和菌痢的全身中毒症状相似。肠道湿热长期存在多属慢性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长期的饮食结构失调,饥饱无度,偏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损伤脾胃功能,《内经》说“思伤脾”,长期情绪不畅,忧思恼怒,亦可损伤脾胃,导致水湿不化,湿郁化火,形成肠道湿热,症状表现为慢性长期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多,大便粘腻,排便不爽,便不尽,如饮酒或使用辛辣食物后症状常加重,舌红苔黄腻。个别肠道湿热郁结日久,可阻滞肠道粘膜的气血运行,形成腹痛腹胀,粘膜受损后形成脓血便,粘液便,腹部不适或有包块,着急上火或吃辛辣食物加重,舌红苔黄腻。上述病证多发于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属肠道湿热。凡人夏秋感热之气,患痢便血,一日间至百十次不止者,至危急也——《石室秘录》
痢疾不分赤白,俱作湿热治之明矣。赤属血、白属气,赤白相兼,脓血杂痢,皆因脾胃失调,饮食停滞——《万病回春》


★肠道湿热大便次数多的预防和调护
湿热郁滞肠道引起的大便次数多,以清泄湿热为主,如伴有小便短黄而少,以淡渗利湿清热为主;伴有口苦,里急后重,以清热燥湿为主,伴有周身困重,发热无汗,以芳香化湿为主,因湿热源于脾胃,调整脾胃失调是去除湿热的关键,一般中医的方法有健脾和胃法,升清健脾法,如慢性肠道湿热可能存在脾阳虚内寒的情况,应当给予温脾与清湿热并用的方法。湿热合并气滞血瘀者,应当使用活血行气法,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泻多由于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此惟酒湿肥甘之辈,为暴泄之病,小腹胀满,水道痛急者为宜——《景岳全书》

脾胃本虚而生湿者,则以补虚为主;或郁热而成湿者,则以清热为要——《证治准绳》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我是中医朱旭阳,尽量用易懂的需要讲述中医理论,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专著,结合个人经验和看法,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