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整天胃胀气该怎么办呢?首先,朱大夫要提示您,脾虚是一个大的病证范畴,常见的病证分类有脾气虚证,脾阳虚证,中气不足证,寒热错杂证,肝脾不和证,上述病证均可因脾虚而引发,且都会出现腹胀,胃胀气,嗳气打嗝等症状,要明确脾虚的具体病证,才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方法,例如脾气虚的胃胀气多发生在饭后,表现为吃完饭不久就觉得胃部胀满,有时候觉得没有吃太多食物,反而觉得有撑胀感,小一点的宝宝一般会表现为喝奶后腹胀,哭闹异常,排气后胀气能缓解。这是因为脾气虚弱,无力消化饮食,就会出现饭后胃胀气,打嗝频繁。所以,脾虚在饮食方面就要十分注意,减少坚硬的食物摄入,控制淀粉和豆类等易产气的食品,调治时采取健脾益气的方法,可改善胃胀气的表现。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黄帝内经》

如果因脾虚发生了中气不足证,所谓中气不足主要是脾的升清功能下降,由于脾不能升清就会导致胃的蠕动降浊功能障碍,形成胃肠动力不足,产生胃液潴留,中医也叫“中气下陷证”,这种脾虚的胃胀气多发生在空腹和劳累后,而且伴有振水声(胃中气和水混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健脾益气升阳的方法,同时配合增强胃肠动力药物,平时饮食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饭后应当平卧二十分钟,可经常参加户外运动,如慢跑,游泳。以增强体质体力,达到健脾补虚的作用。
★小结:脾虚引起的胃胀气要经过中医四诊分析确定属于脾虚的哪一种病证,再根据个人的病证特点采用针对的调治和养护方法。

★胃胀气的常见脾虚证型可以总结为以下情况:
①脾气虚证是脾虚最常见的证型,多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思虑过度等因素引起,由于脾胃需要不断的消化饮食,中医形象的将脾胃称之为“枢纽”,胃肠的规律蠕动是脾胃功能活动正常的基本体现,饮食生冷油腻,脾胃难以消化,长期的饮食刺激易损伤脾胃的气血,导致脾气虚弱。此外,《内经》说“思则气结”,忧愁思虑过度人体的气机结滞,影响脾胃运动,也可造成脾气虚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证治准绳》

胀,气机不利也。胸上不宽,谓之胸痹。有脉不横通而胀者,有浊气在上而胀者——《医学真传》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金匮要略》


若脾虚寒湿形成后,不能为胃输送津液,胃内燥热形成,寒热之间相互激荡,势均力敌,使病人表现出明显的胃胀气,上下不通,打嗝嗳气暂时舒畅,伴有大便溏泄,腹部怕冷的脾阳虚寒湿证。同时还伴有反酸烧心,口臭口苦舌红等胃热表现。临床上,寒热错杂是慢性胃炎较常见的证型。夫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脾胃论》

★各类型脾虚证候引起的胃胀气应该如何调护
①脾气虚引起的胃胀气应当注意饮食不要过于生冷油腻,三餐可选择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减少食用豆类淀粉过多的产气食物,以及包子饺子等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胀气表现,症状明显时可参考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手段,明确疾病类型,如电子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查等。
久病脾虚失运健
或因吐泻暴伤脾
食少即胀精神倦
面黄肌瘦四君宜
——《医宗金鉴》

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有伤脾胃,遂成胀满——《医门法律》

★总结和建议
脾虚是临床常见的证候,朱大夫将常见的脾虚证候做了一个梗概性的总结,注意每个证型的病理机制,具体症状和调治方法均不相同,《内经》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掌握自身的脾虚情况,才能更好的选择调护方法。
脾虚引起的胃胀气均要注意饮食,情绪,劳累等诱发加重的因素,注意不要熬夜,规律饮食,适当运动,可有效改善胃胀气等症状,最后,朱大夫提示如果反复出现胃胀气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排出恶性病变,明确疾病种类,配合中医辨证,可有效的解决胃胀带来的痛苦。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