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用中药消腹水确实有一定疗效,但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求本,腹水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脏腑失调,水液积聚在腹腔内,从而引发腹水症状。表现为腹部胀大膨隆,脐部凸出,青筋暴露等表现。
中医认为为腹水是标,病因是本,要分析导致腹水的原因,根据病因调治才能有效的解决腹水,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调护,注意饮食,控制钠盐摄入,情绪避免急躁。

首先,谈一下腹水的发生原因,以便于对因调治。
一.腹水发生的原因
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腹腔内液体积聚超过200ml就属于腹水,常见的原因总结为四个方面:

①肝硬化等慢性肝病造成的门静脉高压,腹腔内静脉瘀血,水液漏出产生腹水;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变,回心血量受阻,腔静脉以及肝脏瘀血,从而引发腹水;肾脏病变,出现低蛋白血症,血液胶体渗透压低,引发腹水。
此外,肝脏病变合成蛋白障碍,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液内的水液外漏,加重了腹水的产生速度,例如,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常常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即便吃了利水的中药,也容易出现水消复生。

治疗此类腹水,必须调治病因,心源性治心,肝源性治肝,才能确保腹水不反复发作。
②慢性炎症造成的腹水,多见于结核性腹膜炎或胰腺炎等腹腔内急慢性炎症,刺激到腹膜,引起水液渗出,引发腹水。
控制此类腹水,消除炎症是关键,可寻求正规的治疗,控制炎症,对因治疗。

③腹腔肿瘤压迫血管,造成局部血流障碍,从而引发腹水,例如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肝癌。
肿瘤消耗人体,出现营养不良,蛋白胶体渗透压降低,加重腹水症状。
此类腹水,要抗肿瘤才能有效控制腹水。肿瘤一旦发生腹水,多提示预后较差,要引起重视。
④营养障碍或免疫失调造成的腹水,例如,红斑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以上病因中,肝源性多见,临床上,患者因慢性肝损伤(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造成肝硬化,出现的腹水最为常见,需引起重视。

中医将腹水称为“臌胀”,历代医家均有阐述,病因认识见解独到,治疗方法灵活,可供参考。
二.中医论治腹水的病机
风,痨,臌,膈~四大难证
腹水导致腹部胀满膨隆,中医形象的称之为“臌胀”,由于以腹部隆起为主,四肢多不明显肿胀,古人也叫“单腹胀”,例如清代医学家叶天士认为“胀满为病,即使正虚,终属标实”。发病原因多因脏腑虚弱,功能失调,水液运行障碍,气机阻滞,水停瘀血所引起,证候病机虚实夹杂,主要由以下脏腑失调导致:
单腹胀,肢体无恙,胀唯在腹~明.张景岳
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多见于饮食不节,饮酒过度造成的中焦脾胃受损,饮食水谷不能正常代谢,失去了升清气化的能力,导致水液积聚,引发腹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黄帝内经》
脾虚水停是腹水发病的根本,古人说“水不消化反为湿”,腹水属于脾气衰败,湿邪停滞的表现,症状上多伴有食少,恶心呕吐,厌油腻,大便稀溏等脾虚表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黄帝内经》

②肺与三焦失调气化不利,不能推动水液运行,多见于脾肾失调的病理基础,同时感受风寒或饮食生冷,损伤肺气,肺气不能通调三焦水道,水液停聚,发生腹水。
“肺为水之上源”
“形寒饮冷伤肺”~《黄帝内经》
肺气和三焦不能气化,肺气不能下降收敛上焦的热量,最容易行程湿热,所以,腹水出现肺气失调往往患者胸闷气短,小便短黄。

③肾与膀胱阳气虚弱,下焦气化不利,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气化膀胱内津液形成阳气,阳气温曛激发,助推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黄帝内经》
因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房劳过度等损伤下焦肾阳,影响膀胱气化,阳气不能代谢推动水液运行,导致腹水。
下焦溢为水~《黄帝内经》
肾阳亏损,出现腹水,尿少,腰酸,眼睑,下肢浮肿,手足寒凉,形体困倦乏力。
综上所述,腹水因肺,脾,肾,膀胱,三焦失调,气化不利,水液停在腹腔,水湿停聚,继而发生气血瘀滞,时间久了,就腹部胀大如鼓,青筋暴露。

车前子:利水消肿
三.单纯利水消肿病情易致反复
利水消肿是治疗腹水标证,病的根本还是要辨别是哪个脏腑失调造成的。
①治标之法:“开鬼门,洁净腑,去宛陈莝”
鬼门指毛孔,净腑指膀胱,主要是发汗,利小便。
②治本之法:根据个人的脏腑失调情况,针对性调整,脾肾失调就脾肾同治,兼有气滞血瘀者可行气化瘀,兼有肺气不利者可宣发肺气。
③标本兼治:如果用了利水消肿的中药,病情反复,说明利水只是治标,而调治脏腑才是治疗病本。中医中药必须辨证准确,标本兼顾,反复使用利水消肿,通行走窜的中药就容易出现,越利水越正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出现病情加重,要引起重视。
臌胀,徒以通利之药施之,则下元益虚,真气益弱,死期且至~《赤水玄珠》
此外,腹水反复发作多提示预后较差,要针对性治疗,找到病因调治,不要滥用中药利水消肿,容易适得其反。

④日常调护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急躁易怒,多吃新鲜水果,保障充足睡眠,防止腹水复生。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