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的粮食生产实现连续6年的增长,总产量达到5.3亿多吨,较2004年增加了约13.1%。中国的食品价格正在快速上涨,作为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食品保障一直是个举世瞩目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玲认为,目前中国食品[6.06 -2.42%]供需状况是一种脆弱的平衡,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食品保障体系存在缺陷。通胀从农业开始*近,逛超市成为张大妈的“必修课”。每天晚饭后,张大妈会到家附近的几个大超市“巡视”一圈,看到有打折的粮油赶紧搬回家。“大饼从原来的三块钱一张涨到了四块钱一张,花卷由五毛钱一个涨到了七毛钱一个。现在物价涨得太快,只能趁着超市打折时多储备一点儿,能省一点是一点。”张大妈说。张大妈的故事并非个案。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本次监测针对北京、上海、重庆等36个大中城市,监测食品的范围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水果等共31个产品。统计数据显示,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其中黄瓜和西瓜涨幅*高。“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每次经济波动,都是农业*先出现问题;每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几乎都是从农业领域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玲认为,导致中国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因素众多,自然灾害频发、游资炒作、国际粮食市场不稳定等,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却被人忽略了,即中国的食品保障体系存在缺陷。“近期食品价格的显著上涨,可视为市场对此所做出的反应。”朱玲说。朱玲还认为,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现有的食品供需状况只是一种脆弱的平衡。“中国当前的粮食生产与食品保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农业资源日渐稀缺,使得粮食增产愈益困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时期,其对土地的占用以及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使得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这是限制粮食生产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灌溉用水短缺,也是限制粮食生产增长的另一因素。近年来,工业迅猛增长和城市急剧扩大,使工业和居民用水与农业竞争加剧,每年大约缺少灌溉用水300亿立方米。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废水、废物、废气排放未得到及时治理,中国主要河流、湖泊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饮用水和农用水短缺的威胁。除此之外,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以及投入品特别是进口化肥的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粮价,导致粮食生产的成本提高、利润下降。“这无疑会降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朱玲说。改革要从调整粮食收储制度开始当中国的粮食生产增产愈益困难之时,人口压力却在逐渐增大。据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的预测,到2020年,除了大米、蔬菜、水果、家禽、水产品和猪肉以外,中国主要农产品[22.16 -7.47%]的自给率与2004年的水平相比,将明显下降。到2050年,大米、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谷物合计的供求缺口将达到15%。“人口增长特别是城市化率的提高,会使得中国食品供给面临重大挑战。此间的生态压力无疑将更沉重,土地和水资源将更稀缺,粮食供需缺口将更大。”朱玲说。面对挑战与压力,朱玲认为,为了强化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食品保障,中**府还需要对以下两个领域的政策进行改进:首先,要改善市场结构,调整粮食收储制度。2004年,中国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但国家粮食收储系统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仍占有压倒优势的市场份额,其购销行为对价格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些企业优先获得国家按照*低保护价收购粮食的委托,因而延续了对售粮农民的买方垄断地位。“当前的粮食保护价和公共粮食收储制度,既效率低下,又缺少社会公平。”朱玲介绍,根据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经验,出路在于政府对国有和民营粮食购销企业一视同仁,以打破垄断,增加竞争,发挥市场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信号作用。其次,要放松政府管制,疏通国际粮食贸易渠道,消除对外贸易和产品价格扭曲。2006~2007年期间,中国成为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低谷。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危机期间,国家对粮食出口加征出口税,甚至*止大米出口,但由于价格依然明显低于国际水准,**屡*不止。“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大幅背离的状况,*终损害的还是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朱玲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玲“如果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就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民营资本进入很多以前被垄断的领域。”“我们国家还是有大量劳动力属于低技能劳动力,所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中国还会长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