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市工商局颁发的浙江黄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营业执照放到了新任公司董事长徐雪野的案头。至此,“黄罐”这家国有老厂终于实现了整体转制。“这是区委、区政府直面困难,走进矛盾,全力**难题的又一成果。”“黄罐”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晓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句话就这么说。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黄罐”这艘船太大了,改制起来绝非易事。如没有区委、区政府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方法,这个难题**起来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黄岩罐头食品厂创建于1958年,有八个子公司、一个合资企业和五个分厂,是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加工出口罐头为主的国有企业,是目前中国*大的水果罐头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主要产品有水果罐头、软包装罐头等20余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12万吨。过去,“黄罐”在劳动力安置、国家创汇、财政税收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企业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全国罐头行业“**企业”、市“128”工程企业、区“**企业”。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黄罐”“老”的问题逐渐显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负担沉重,连年亏损,资金短缺,发展受制,到1994年,“黄罐”共亏损了4760多万元,成为当时省轻工系统头号亏损大户。改制迫在眉睫,职工呼声也日益强烈。自1994年开始,“黄罐” 按照要求首先对下属分厂进行改制,1995年,“黄罐”被列入省百家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单位。1997年,“黄罐”所属分厂成功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由于激活了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发展,“黄罐”分厂结束了多年的亏损局面,实现了赢利,一、二分厂产品还被评为“中国**”产品和罐头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小船已逃命,大船却搁浅”。2000年起,“黄罐”总厂每年亏损数百万元,但由于历史包袱过重,积累问题多,总厂改制工作一直未能进行。正是因为这一点,从2002年开始,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总厂改制方案,此后,评估3次,改了4年,由于问题太多困难重重,改制还是没有结果。区委新一届班子上任后,直面矛盾下决心,提出了以“出让企业产权,转换职工身份”为核心的改制方案,并将其写入了区党代会的报告。对此次改革,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黄志平斩钉截铁地说:“非改不可”、“非改成功不可”。经过调查摸底,黄岩罐头食品厂进入改制序列,共涉及资产9000多万元,职工1300多人(其中近500名退休职工)。去年3月,区委、区政府批准了黄岩罐头食品厂的改制方案。“黄罐”改制,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干部职工仍认为只要守住传统的经营项目,对现有的经营业务进行简单的合并重组,分流人员,减少开支,也能渡过难关;一些干部职工则对改制有疑虑,担心今后的出路。从去年5月份开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接待来访的职工,深入细致做思想工作。去年6月17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黄罐”改制动员大会,邀请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参加。这次会议,使全区干部充分认识到了企业面临的困境和造成亏损的根本原因。*后干部职工终于达成了共识:只有通过改制,才能使企业真正摆脱困境。思想统一之后,改制便在黄岩罐头食品总厂全面铺开了。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酝酿,区里出台了《关于黄岩罐头食品厂改制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先破后立,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思路。为确保改制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区里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斌为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黄罐”改制指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在稳定该厂干部职工思想方面,区里首先在干部职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着手,补偿标准在已改规定范围内就高不就低,资金确保定额发放。其次,实行领导层和中层干部包干负责,不定时走访干部职工,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经过了一年的评估、审计等工作,区政府以“黄政函〔2006〕63号”的文件,同意了“黄罐”产权转让底价。今年初,经过多方论证的整体拍卖方案终于出台并及时投放市场。为赢得更多的企业参与,区委副书记、区长徐亦平与香港、上海、浙江新昌等地及本地企业负责人开展多方接触,请他们参与“黄罐”拍卖竞争,并多次亲自主持召开各种协调会议。“黄罐”改制的*大难题是如何安置职工,使职工实现再就业。区委、区政府领导为了**这一难题,千方百计为职工再就业寻找出路:一是巧筹资金安置职工。据悉,该公司在改制中需安置的职工有1300多人,其中对近500名退休职工需每人一次性提取28789元作为****补偿和门诊医疗个人帐户补偿,共计1000多万元,然而企业的现状是资金严重匮乏,要筹措如此多数目的安置资金谈何容易。区领导迎难而上,周密筹划,巧用政策,盘活库存狠抓清欠,终于筹集了安置退休职工所需的资金。二是在改制之前就鼓励和动员有条件的职工率先走向市场,创办实业自谋发展,并对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离职职工每月发放生活补助。三是对在职职工,根据本人自愿双向选择重新安排新组建的公司上班。在“黄罐”改制结束时,职工们都领到了一次性安置费存折、社保金折子。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区委、区政府尽量为广大职工谋利益之举,赢得了职工对改制的理解和支持。在“黄罐”实施清产核资、盘活资产、确定职工身份、核定补偿标准等方面工作的过程中,干部、职工都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今年9月19日,对于“黄罐”职工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从那天起,黄罐产权以9000多万元整体出让,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黄罐的改制是成功的。”社会各界评价说。“黄罐”的改制运作模式,是黄岩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成功范例。曾经担任过27年“黄罐”副厂长、今年82岁的退休干部陶开友,初尝改制带来的甜头,他笑着说:“改制之前,企业困难,****金交不出,医疗保险金没缴足,现在改制后,二保一费不但缴足了,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增加,改制好,我们举双手赞成。”1992年就停薪留职的邱芳,一直在外做生意,目前店里生意不错,获利比原来厂里拿的工资多了。她说:“现在看来,这种改制要是早来几年,我早就发财了!”改制势在必行,原先职工对于改制总有这样那样的想法。“黄罐”改制后,新组建的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使“黄罐”又开始展露生机。行政科干部陈富法说,他对新“黄罐”充满了信心。徐雪野告诉记者,改制后,企业轻装上阵、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目前新的企业决策层首先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从原先主要生产罐头转变为罐头、水产、速冻、包装等多个产业,预估明年将比今年产值销售翻一番。同时他们还将做好盘活资产、实行产权与经营权分离、激活用人机制和内外市场、搞好品牌经营等文章,使新“黄罐”这艘大船重获生机,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