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蒙牛乳业发布2012年年报。年报显示,2012年蒙牛全年营收360.804亿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2.571亿元,同比下降21%。蒙牛方面表示,2012年业绩下滑主要受销量下滑影响,同时公司放慢步伐进行全面业务梳理,将着力点更多放在明晰战略、夯实基础上。主动调速这10多年,是中国乳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蒙牛就是一个缩影。1999年,蒙牛的销售额是3700万元;2012年,这个数字是360.804亿元。13年,1000倍,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成长速度。但是,高速度带给蒙牛的,也有“成长的烦恼”。近年来,中国乳业被置于*敏感的光线下,任何一个纰漏以及可能性都可能被扩大和关注,而这已变成行业不能承受之重。原料奶生产与乳制品加工处于长期不稳定的“买卖关系”模式、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乳业产业链的复杂多样等制约着行业发展, 更让消费者“草木皆兵”。国产乳业应该如何破局?蒙牛应该走向何方?针对这些问题,2012年,蒙牛开始自己的谋变之旅。2012年,孙伊萍空降蒙牛取代杨文俊,这意味着蒙牛正式进入了“转型时代”,蒙牛开始反思长达14年的“蒙牛速度”,改造以前粗放的增长方式。2012年6月,蒙牛与欧洲乳业巨头爱氏晨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同行管理经验。8月,蒙牛位于河北省的两座新工厂同时开业,宣布了蒙牛产业布局调整的开启。9月,蒙牛牛奶换装,为成立13年来**大规模换装。孙伊萍表示,蒙牛发布的新形象、新理念不是单纯外在的视觉转变,而是蒙牛对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和重温。在销售方面,蒙牛对销售渠道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将决策方前移,提升效率。“过去蒙牛增长速度非常快,业绩也非常好。而现在对于新蒙牛来说,要追求的是有质量的增长。”孙伊萍接收蒙牛后不久就给这家乳制品企业的未来调整方向、定了调。转型升级 做全产业链“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无疑是2012年产经领域的年度热词。当下正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历经快速发展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在全球化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正经历蜕变与提升。乳制品行业属于传统制造业,竞争非常充分,由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整体生产经营比较严峻。蒙牛在昨日发布的2012年年报中坦言,食品安全事件令整体销售增长缓慢。为此,蒙牛乳业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对牧场以及养殖小区规模化奶源的采购比例,导致原奶成本上涨,同时加大对品质检测人员以及设备的投入,这些举措也影响了公司业绩。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2012年蒙牛乳业放慢“步伐”进行全面业务梳理,着力点更多放在明晰战略上。事实上,孙伊萍上任后不久就把中粮“全产业链”的核心注入蒙牛,从奶源下手整改蒙牛,包括砍掉1.5吨以下奶站,宣布35亿元投资奶源,引入欧洲乳业巨头参与管理。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奶源达到93%;2015年之前实现原奶100%牧场化和集约化。此外,蒙牛在全国已拥有自建、在建、参控股及合作牧场1800多座,100%实现机械化榨乳。在产品生产方面,蒙牛也有所行动。在去年新开业的衡水工厂**尝试“前厂后牧”模式,除了“前厂后牧”的蒙牛衡水工厂,在12月投入产奶的蒙牛宿迁牧场,又将“前草后牧”变为现实,牧场周边有草场,一边养草、一边养牛。不仅使原奶蛋白质达到3.4%,也更方便草地资源的可再生管理。对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蒙牛也在2012年报中明确表示:其一、奶源建设加强,如公司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奶源比例进一步提高至93%;其二、国际战略合作,公司与欧洲乳品企业Arla Foods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引入其为公司**大股东,参与公司的实际运营,品牌策略更新。可以预见的是,新蒙牛的品质成长道路“任重而道远”,而这种由内到外的“品质升级与改造”也将赢得更多尊重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