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且在服务“三农”、扩大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一、食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1—11月,全国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40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9%,同比增长22.9%。全行业实现利润1402亿元,增长28.8%。行业亏损面16.9%,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为近几年*低。从业人员478万人,增长6.9%。二、主要食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6年1—11月,全国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快速增长,其中小麦粉4622万吨、食用植物油1770万吨、鲜冷藏冻肉983万吨、乳制品1327万吨、啤酒3333万吨、软饮料388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9%、17.6%、27.4%、22.8%、14.4%和22.2%。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液体乳产量占到了乳制品总量85%左右,软饮料制造业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三、食品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目前,食品行业初步形成了一批生产企业密集区和多个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特色和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如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加工产业带,华东、中南、西南、华北及东北地区畜禽肉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乳制品加工产业带,广西、云南糖料加工产业带,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加工带等。四、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食品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资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2006年1—11月,全国食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前100家食品企业(百强企业按所在地统计原则)产品销售收入、总资产、实现利税占全行业比重分别为24.9%、29.5%和58.6%。同时,企业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发展态势,股份制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虽然成效显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食品工业转化增值能力较低,整体水平亟待提高。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其中,经过商品化处理的蔬菜仅占30%,而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占90%以上;柑橘加工量仅为10%左右,而美国、巴西达到70%以上。2、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我国食品工业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例如,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多元醇、变性淀粉、乳酸、聚乳酸等深加工产品少。大豆加工基本上以油脂和饼粕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卵磷脂、异黄*等深加工产品少。肉产品结构“四多四少”的现状依然存在,即白条肉、冷冻肉多,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生肉制品多,熟肉制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3、食品工业布局尚不尽合理,区域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食品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由于食品工业发展滞后,丰富的原料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够紧密。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增加了农产品长途运输的成本和物流过程的损失,导致资源浪费。4、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组织结构有待优化。我国稻谷加工达到日生产能力400吨及以上合理规模的企业不足1%;甘蔗糖厂的平均日榨能力仅为2000吨;规模以上软饮料企业的年均产量只有3万吨;罐头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1000吨左右。企业规模小,严重制约了食品行业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同时,我国食品工业还存在关键技术与装备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等问题。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引起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密切关注。05年一年内光明乳业的回奶事件、苏丹红恐慌、啤酒的甲醛风波、禽流感泛滥都余波未平,06年又出现了让所有人都感到危机的福寿螺事件、瘦肉精事件、红心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这些都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古以来,吃是人类生存的核心。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是重中之重。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不光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生活质量。就此,**整个食品行业,我们很忧虑,从目前看,关注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如:**:行业潜规则太多什么是行业潜规则,通俗的说就是行业内都约定俗成,心照不宣,彼此都遵守的某些行为和做法。通常大家都在习惯性遵守,而现实之中,这些所谓历史**问题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三鹿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行业潜规则,这是整个行业的“自觉行为”,当厂家认为这不是个小事的时候,往往这件事还小不了。商家利益的*大化,赢利是排在**位,至于产品与消费者的健康有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好像并不是考虑主要因素。如持续六年之久的“解百纳”商标之争还在继续,在整个行业都缺乏创新意识时,众多葡萄酒企业还在默认的潜规则之下争执不休。那么,在食品行业还存有多少这种思想的潜规则呢?尚不得知,但只是有这种思想的存在,事情还会少不了。从食品行业的发展来看,食品安全危机逐渐从个体向共性发生,从对人体影响小到影响力广发展,如以前的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毒米事件,都是个体现象,而现在的食品安全事件则是整体行业,由整体行业引起的食品安全又引发的社会对行业的信任危机。接下来,食品行业又为这种信任危机开始补救,如09年央视广告乳品行业投标的广告费大增,各大乳业纷纷推出放心奶工程。亡羊补牢,是否晚矣?但愿三鹿事件能为整个食品行业来一次“地震”。**:整个社会对食品消费缺乏正确**导向2008年4月13日,卫生部发布第4号公告,建议公众改变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减少因****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可是这个公告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整个社会对食品健康消费宣传**不足,油炸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等食品厂家一味的去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特别是一些垃圾食品电视广告威胁儿童的健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宣传还仅仅在一个“口号”之上,实现从“垃圾食品”向“健康食品”的转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国民健康消费意识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三:制定食品行业的国家标准任重而道远如今食品行业的现状是忧国忧民,国家成立食品卫生小组领导小组力处对食品卫生的打击力度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对食品的关注程度。近年来,国家相继制定了各类食品的国家标准,使我国的食品卫生状况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有的同一产品同时有几种标准且检测方法不同的现象,在标准实施和监管方面又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尽快完善国家标准的制定,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与实施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每一个食品企业责无旁贷。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食品工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把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产业,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任务。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强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二是加大对食品工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增强发展动力。三是建设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四是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打造食品行业知名品牌。五是培育和壮大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六是强化食品标准管理,加大标准实施力度。七是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食品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