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增白剂”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使用至今已有20余年。它实际上是化学物质过氧化苯**,其主要作用是缓慢氧化面粉中的叶**、胡萝卜素,让面粉变白。如果不加它,面粉可能会稍显黯淡、发黄,但不会影响口味和烹调。 卫生部明确自今年5月1日起,*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面粉增白剂,食品添加剂企业也要*止生产销售面粉增白剂,长达20余年的面粉增白剂存废之争,终于有了结果,一时引发各方热议。 增白剂存废纠结二十余年 “自今年5月1日起,*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面粉增白剂。”卫生部公告发布后,曾经两次提案建议取消面粉添加剂中使用过氧化苯**的全**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表示,卫生部的决定“得民心,顺民意”。 和冯平一样倍感欣慰的,还有王瑞元。1986年,在时任国家粮油局局长王瑞元的推动下,商业部在新颁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过氧化苯**,沿用至今。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每公斤添加60毫克过氧化苯**,这与国际标准是相同的。 王瑞元后来前往国外考察时发现,挪威已*用增白剂,1997年欧盟正式*用,澳洲和新西兰也随后*用。此后,他对增白剂的态度发生大转变。从2000年开始,他在各种粮油工业会和粮食行业会上都呼吁企业*用面粉增白剂。2001年10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联合65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联名递交“关于修改《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止使用面粉增白剂”的建议,称“面粉增白剂是人工合成的非营养性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害处”。 2007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年会上,70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再次联合呼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同年10月,卫生部监督局**就取消过氧化苯**作为面粉处理剂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对象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以及消费者,但*终无果。 2008年12月1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发了《关于*止使用面粉增白剂的通知》,明确要求系统内面粉加工企业*用面粉增白剂。而卫生部则表示将提请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则进行讨论,再*后做出是否*用的决定。 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于是,关于有没有必要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的争论再次激烈起来。 增白剂背后的利益博弈 除了安全性和必要性的争论之外,过氧化苯**的争论也被蒙上了利益阴影。有媒体就披露,有一部分“主*派”是大型面粉企业,因为小面粉厂过量使用增白剂,使面粉看起来更白,对大面粉厂的销售产生影响;而有些“主存派”则是与过氧化苯**生产企业有关系。于是乎,关于增白剂存废的争论持续了多年,两方的观点谁都不能说服对方。 主张废除者认为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会破坏面粉的营养结构,潜在对人体肝脏有损害;且认为过氧化苯**对面粉只有增白作用,对面粉质量无实质提高,依照现有工艺水平,已没有必要继续添加面粉增白剂。据有关专家表示,由于过氧化苯**在面粉中分解的苯**、苯**、苯酚等在肝脏内**,对肝功能衰竭和损伤者不适宜。即使对于肝功能健全的人,长期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剂的面粉,也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头晕乏力等。 主张使用者则认为过氧化苯**在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范围内,不会引起面粉食用安全问题,如果没有安全问题,就不应该从国家添加剂名录中注销;且声称废除增白剂的声音出自利益集团商业竞争的目的。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如果说面粉中使用过氧化苯**会带来安全问题,必须拿出数据才能证明。”他还强调,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限量制定标准是非常谨慎的。在这一标准下使用,不会引起安全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目前有面粉加工厂4万家左右,其中90%是中小型面粉厂,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中国农民种植的小麦品种参差不齐,不少小型面粉厂收购的小麦原料可称百家粮,品种很杂。如果不使用过氧化苯**,面粉的白度不仅不好,而且还需要很长的后熟期。过氧化苯**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弥补了设备加工精度的不足——也就是说,过氧化苯**拉近了大小型面粉加工厂的竞争力。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型面粉企业设备相对先进,同时可以收购品质相对齐整的小麦,包括进口国外质优小麦,对面粉增白剂的依赖相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