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种物品价格快速上涨,面对物品涨价,抗通胀显得尤为重要。 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发文称,经过各方努力,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还没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文章还称,这种干预措施也只是暂时性、辅助性的,不会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定价的自主权,不会影响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回归。 专家表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经济理论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要想治理通胀,必须果断而坚决地紧缩银根。但是,加息却又带来“热钱”流入的副作用。宏观政策从来就是两难选择。 “10月份CPI已经到了4.4%,市场预测明年物价的压力还很大。而美国**轮宽松货币政策出台以后,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压力已经使得很多国家的物价在上涨。在这个形势之下,必须果断采取一些措施,来保住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经济学家梁小民说。 效果究竟会怎样 “出台的这些政策针对性强,而且会收到比较明显的成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食品涨价不具备大幅度上涨的可能。现在粮食的供给、猪肉的供给,包括蔬菜、鸡蛋等等供给,都有比较充分的保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11月份、12月份,可能食品涨幅会有所下降。” “农产品价格上涨,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流通环节多、费用高,‘国十六条’把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减少从批发到零售之间的流通费用,加强对不合理加价甚至**哄抬价格行为的监控与干涉,有效降低了农副产品的流通成本。”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产品分析师邵娜说。她还表示,在目前全球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国十六条”通过扶持农业生产、稳定化肥等生产资料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政策,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压力。“随着国家稳定物价的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后期粮油价格将趋于稳定,而部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价格仍有一定回调空间。”邵娜说。 但也有专家认为,稳控物价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主要的食品供给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尽管有些食品由于国际市场的原因,或者由于季节性的原因,出现了一些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但是,食品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认为,这次稳定物价预期可能是会有一些效果,但要真正稳住物价,靠这些暂时性的手段还是不行的,还要从本上治、从根上治,标本兼治。 他表示,如果从国际方面看,就是要改革国际货币体制,对美国乱发货币进行约束。从国内来说,还是应该从原来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就像老虎,关在笼子里才不会伤人。”梁小民表示,其实*重要的原因,还是经济过热引起货币量的增加。2008年以后,我们进一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量增加,而且增加的量非常巨大,从现在来看,中国的货币流通量10万亿美元已经是世界**,超过美国了,已经超过GDP的2倍。而且中央银行很难短时期吸收那么多货币量,也使得通胀会继续延伸。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当前物价上涨已成趋势,即使宏观管理层针对物价上涨采取各种政策工具来调整,也难在短期内使通胀得到遏制。 物价会不会继续上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但是今年10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4.4%,不仅超过全年目标的1.4个百分点,更创下了今年新高,这也是2年以来上涨*快的速度。 梁小民认为,本轮通胀加剧主要有三个原因: **个原因是国际原材料涨价。比如说铁矿、石油、大豆都在涨价。现在中国和国际原材料价格联系紧密,富铁矿70%靠进口,原油50%靠进口,大豆的进口比例也很高。 **个原因是今年农产品总体歉收。夏收减产0.6%,数字虽然不大,但是个信号,因为过去几年夏收连续增产。现在秋收数据还没出来,但从各地受灾情况来看,也并不乐观,所以本轮涨价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价格上涨上。 第三个原因是今年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在涨,虽然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更加剧了通胀。 “起码是明年上半年,形势还将继续严峻,因为明年的夏收秋收不确定,但今年的歉收肯定影响明年上半年的价格。比如玉米今年**次突破了1元/斤,玉米的价格上涨其实很可怕,因为玉米是主要饲料,肉畜、牛奶、蛋都要涨价。”梁小民表示。 易宪容表示,当前CPI处于高位是上一轮房价上涨的结果。房价上涨传导还得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后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去。在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又是整个消费价格上涨的*后一个环节。当整个经济生活的物价上涨*后传导到食品类的消费价格上时,国内CPI上涨就真正全面启动了。 “要管理好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重要的就得紧缩银行信贷,就得全面遏制因房地产投机炒作而推高的房价。”易宪容说。 夏斌认为,物价肯定是缓慢上涨。但涨到什么幅度呢?取决于宏观政策调控,比如说汇率、利率政策、资本管制政策,包括一些局部的物价的行政管制等等。 “当前应该尽快使负利率成为正利率,就是加息。另外,中国是高储蓄国家,而现在很多小企业还不能在资本市场融资,所以应该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产业基金,降低各个领域的投资门槛,放私人投资进来。国务院前阵子颁布了非公36条,要尽快落实。”夏斌说。 此外,专家认为,除行政手段外,稳定物价的根本在于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投放格局。 11月份,央行9天内已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收紧了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也是在11月,央行已经在今年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并在10月份上调利率,而利率的上调也是自2007年以来的**。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总体上是一个通货膨胀的趋势,政府将在踩油门和踩刹车之间周而复始。“但总体而言,政府是喜欢踩油门的,这个油就是货币。” 专家表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经济理论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要想治理通胀,必须果断而坚决地紧缩银根。加息当然有副作用,比如吸引热钱流入。宏观政策从来就是两难选择。印钞票创造不了财富,只能制造通货膨胀。“经济高增长、低物价在世界还没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