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安徽省高层正极力推动一项振兴徽茶产业的“计划”,“安徽华夏国际茶博城”呼之欲出,该项目预计投资超百亿,占地2千亩,有望落户合肥,建成后将是“中国乃至世界*大的茶城”。 风光不再,徽茶重振迫在眉睫 安徽茶叶**中外,有“绿茶**”之称的太平猴魁、茶中**的黄山云雾等,从徽文化衍生而出的茶文化名声在外,徽茶一度如日中天,不过,近几年来,却在走“下坡路”,杜陈告诉记者,虽然徽茶目前一年产值将近30个亿,但从全国看,徽茶在全国的名次却在下降,重振徽茶已迫在眉睫。 安徽茶叶产区广,大别山逶迤千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名山养翠,淮北、沿江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麓等广袤绿野,处处茶香飘逸。杜陈介绍,徽茶**中外的品牌较多,有红茶、绿茶,养身保健的黄茶、健脾美容的白茶、提神抗衰的黑茶、清火养颜的花茶等,目前,安徽每年产茶7万多吨,有各种茶企7000多家,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贩运、经营的茶农、茶工、茶商等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各色不成规模的茶市在乡镇县市皆有。 虽然茶叶闻名,不过,徽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却在走下坡路,无论是产量还是规模,在全国名次都在下降,尤其是茶叶市场,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各种茶博城竞相涌现,如北京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青岛华厦国际茶城及上海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等,无论规模和档次,安徽均无以比肩,成为安徽的遗憾,重振徽茶雄风,眼下已迫在眉睫。 擦亮名片,徽茶要打响品牌 徽茶缘何处境尴尬?“主要还是茶叶品牌存在的高端影响不够”。安徽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牛永祥说,在全国名茶中,安徽“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四大名茶声名远播,不过,这些**名茶产能低,在中品质茶品质难辨的情况下,实际上,安徽茶品牌处在“阳春白雪和者寡”的境地。 牛永祥进一步解释,目前,安徽茶叶中档品牌辐射范围不广表现在,一些小有名气的茶,如屯溪绿茶、涌溪火青、敬亭绿雪、霍山黄芽、桐城小花,因受季节短、保管难、饮用方法独特等诸多因素,均处在“养在安徽无人识”的局面。“因此安徽茶叶要走出安徽,就必须打造安徽的茶品牌,赋予茶更丰富文化内涵,延展茶品牌更广阔的价值空间”。 如何打响徽茶品牌?在该省高层看来,必须以安徽本地化经营为目标,引入全新的经营理念,推进茶的大商贸、大流通,打破传统的小业主经营业态,培养一大批百万元、千万元的经营户,打造更好、更多的安徽茶叶品牌,进而扩大安徽茶叶的区域影响力、全国影响力,*终以茶聚集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区域乃至安徽经济发展。 茶销全球,中国茶城呼之欲出 打响徽茶品牌,让安徽茶叶走出安徽,必须要给安徽茶叶“起飞”搭建一个平台。在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后,目前,“安徽华夏国际茶博城”建设设想方案已经出炉,“如果不出意外,茶城将落户合肥包河区,占地总面积2000亩,建成后,不仅是安徽*大的茶城,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大,”杜陈说。 “安徽华夏国际茶博城”从酝酿到露出雏形,幕后均得到安徽省高层的极力推动,杜陈透露,高层提议后,该省随即成立安徽华夏国际茶博城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杜陈现任筹备处副主任。作为徽商,他认为,如果能利用此次机会,将安徽茶文化名片打出去,并聚集人气,*终顺利实现目标,“我也算为安徽做了点事”。 杜陈介绍,目前,全国各产茶大省都有自己的茶城,昆明市有三个茶城,一个占地面积500亩,另外两个比较小,从全国看,目前,规模没有超过2000亩的,根据设想,该茶城建成后,销售的茶叶不仅是安徽的茶叶,全国甚至全球的茶叶在市场内均可找到,而茶城的茶叶,也将销往全球。 “对安徽茶产业发展来说,这将是个转折点和突破点”。 正因为此,对茶城选址,安徽省高层较为关注,杜陈透露,在各方努力下,目前,合肥高层高度重视,有关规划及选址已进入操作阶段,“如不出意外,茶城选址可能位于包河区”。 投资百亿,茶城将集茶文化大成 酝酿中的“安徽华夏国际茶博城”究竟是啥模样?杜陈表示,初步设想,茶城将集茶品及茶品派生的相关商品的批发、零售、生产加工、仓储等为一体,形成总部、展示、批发、零售、配送服务等全方位产业链。 “资金将由安徽华夏国际茶博城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负责筹集,预计投资超过100个亿,目前投资意向非常多,大家都非常感兴趣。我们设想,茶城不仅将是商贸物流市场,还将是饮食、游乐大市场”。
“茶城的建筑风格也别有风味”。杜陈说,茶城将突出徽派建筑特色,包容国内不同茶区及茶文化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如茶马古道、川茶馆阁、北方茶肆等;吸纳国外茶文化特色,如**茶道、英国的“下午茶”文化风俗等,建筑同时融汇现代元素,形成开放型、多元化的园林式风采和布局,基本达到“晴天无晒,雨不湿衣,回廊相连,路路相通的效果”。 具体说,茶城将集商贸、文化、高科技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板块,项目定位为打造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的“三高”标准的茶叶流通和茶文化汇聚的大型平台,成为国内“六大中心”,即:中国茶叶经济贸易中心、茶文化产业中心、茶博园旅游胜地、茶产业与茶文化研发中心、高校学生茶学产业文化创业园及中国国际茶产业总部经济群等。